2010-05-10
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
主持人:曾嬿芬/主講人: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
台大社會系、台大意識報;台大二活蘇格拉底廳
親聆大師法言!希望以後可以不用靠翻譯orz
◎nationalism:民族主義、國族主義
01「想像台灣在這片星空的相對位置」
02
-民族主義的自我設限(「有邊界的」)
-與舊政治ex帝國主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國土潛在延伸的意識不同
-有united nation,但沒有united religion、united empire…因為信仰、帝國(主義)都自認為「普世」
-一個nation的存在是以其他nation(s)的存在為前提:"nation"從誕生之初就鑲嵌在internationalism之中
-中國晚近才成為民族國家,因為隔離→很不能習慣國際主義,以「有等差」的形式看待國際關係
03
-民族主義的力量來源是「情感」(emotion)(而不是思想或理念(idea)),因此無法在思想史上找到偉大的「民族主義思想家」
-也因此自由主義或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無論如何也罵不倒民族主義
-ex四十歲的肥胖男人看到電視上代表自己國家的運動員而excited
→恐懼死亡;但知悉「永恆」在其中,因為國家、民族並不會消失
-悼念死亡vs活著的美麗未來
-戰後德國人的自省:anti-monument
-情感的來源→羞恥感(因「愛」而感到羞恥→激發、強化了情感?)
-無法逃離、仍會給予機會(舉了媽媽殺價與嘮叨而在一旁的自己感到由衷羞恥的例子XD)→由此可區分真/偽民族主義:是否會對自己國家的作為有羞恥心?
-為何人總會覺得自己的國家是好的?→「想像」的概念,近似超自然(supernatural):已故的先人總會被「想像」成是好的、先烈更必然是好的;我們想到國家時會想到以上的人,所以國家是好的!
ex過往(比如漢朝唐朝)逝世的人被現代冠上「中國人」命名的想像(也無法確認他們是否自己也認定是「中國人」),並被概括化為是好的
-我們不會講死者的壞化,所以為數眾多的逝者→亦是好的。(胡蘭成語XD)
04
-民族主義誕生在進步史觀的年代(對比於浪漫主義頻頻回首過去的黃金年代(the golden age))
-「進步」的概念影響之前,父母會賣子女
-民族主義的思考(或民族主義者)為了下一代、尚未降生的後代著想ex博物館、環境:尚未降生的孩子都是善的、都是美德的象徵;尚未降生的孩子的先鋒(亦即現在活著的小孩),因為他們尚未能投票所以亦是好的
-如果只是想到我們這些活著的壞但,就不會想繼續努力;但為了逝者、後世、小孩,則不能放棄!
05
-1896菲武裝革命,反美國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同一時間日本剛開始殖民台灣
-清末知識份子認為如此弱小野蠻國家竟能如此勇敢獻身、追求解放,大中國竟不及→因此從菲律賓(和古巴共和主義)學到革命和反殖民,因此受到啟發和影響
-如果1945~1949蔣介石實際一點(採取現實主義),不宣稱代表全中國,在台建立澳洲型的民主共和國(大英國協一員),不去奪聯合國安理會席次,只是一般的成員→將是絕對可成立的
-日治開始有台灣民族主義,這是正常的類型:表達自我統治(自治)的需求
-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並不正常→a.反清復明的仇滿情緒 b.卻又繼承了滿族征服者得來的國土→變成征服者的民族主義:對征服者(滿族皇帝)的重新肯定→感謝老天,台灣沒有往那個方向前進
-試想如果魯迅今天活著,看到電視充斥著慈禧太后、滿清王朝,會作何感想…?
06
-嬿芬:社會學並不擅長處理「感情」的議題。
※答客問
-羞恥(shame)並非來自他人批評,而是內在自我湧現,所以大陸同學自己群聚的時候→a.羞恥 b.憤怒:並非真正理解民族主義
-「我的國家不管對或錯都是我的國家」→咸認民族主義不好的特性;但宗教不會(承認/被承認)有錯,所以民族主義至少還會覺得我的國家會錯,已經很好了XD
-「民族主義是壞蛋最好的逃生之處」ex失敗政客最後只好訴諸民族主義
-歐盟成為supernation?imagined communities?→幻覺!:主要是為了防止大戰再起、扶持貧國,而到今日都仍被認為是「經濟巨人、政治侏儒、軍事小蟲(insect)」,且各國都仍在promote自己的文化、沒有要「繳械」的意思
-文化中國?同語言≠共同體。華人構想全球華人文化秩序,OK,但實際上仍生活在各自的國家;文化中國,象徵上有意思(symbolically interesting),但並不新鮮;理念上OK但現實政治上並無積極意義和作用
-中國有一天會清醒、講理一點:不一定強迫說中文的都要變成同一個國家XD
-「想像」在情感上連結數以百萬計的人,不會是「直接」的,必有中介(如小說、書籍的閱讀,新聞的得取,歌曲的聆聽…)作為連結,所以當任何人說我了解我的同胞的感受時,就是想像的運作和作用了
-「土地」作為情感連結、共同體的想像基礎,「理解但保留」。領土&民族認同的疆界常不一致。移民潮就挑戰了「人民固著在一定領土上」的想像。又例如,住在倫敦的中國人與中國的關係又是什麼?因此,談「土地」需要小心落入一個危險→對領土的擴張行為
-沒有任何一種(集體)情感的附著是直接的,"sad, but tru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