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很蚊亦 (18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5十大好書,59選十!感謝有你們相伴~】

1367 /陳浩基(2014,皇冠)

當之無愧的年度神書,讓我對華文小說--特別是可讀性,白話文叫拜託我想看得懂--重燃希望。就是港片無誤:警匪鬥智、諜戰無間、師徒情深,讓我想起大一才讀到《城邦暴力團》,覺得怎麼可能跟張大春這種天才活在同一個時代的那種驚嘆。更幾乎完美處理了社會歷史的變遷、香港作為殖民地的孤懸狀態、生存在殖民地的人們明明存在卻摸不著的集體精神處境。無論看熱鬧、看門道,都像望進萬花筒各自精彩。我非常期待陳浩基。

《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0周年典藏紀念版]》  
 /賈德‧戴蒙(2015,時報)

國中時覺得好厚可以顯擺很酷但看不懂,大學畢業終於捺下性子讀,覺得天哪好精彩。用科學方法介入史前史,挑戰的還是現代政治經濟的大哉問:為什麼是舊世界「征服」了新世界?人類發源地、各大陸陸軸方向、可馴養的物種多寡、農業發展的早晚……等終極因才造就了「槍砲、病菌與鋼鐵」的近因。當時讀完這本接讀王安憶的《天香》(2011,麥田),簡直就從茹毛飲血瞬間掉到雕梁畫棟的文明幻夢裡。

《鈴璫花》 /陳映真(2001,洪範)

又是相見恨晚的一本書。邊在想,如果〈山路〉或者〈鈴璫花〉或者〈當紅星〉,被收錄在高中的國文課本,會不會早一點對被隱蔽的台灣史多一點認識?要讀懂這樣的作品,需要對台灣史的基本掌握。然而如果連這樣基本的掌握都無能為力,這樣的悲哀因誰而起?讀懂那麼簡單、那麼好的作品並不能堪稱對作家的尊重。讀不懂、或者沒有機會接觸這樣的作品,才是對作家的褻瀆。

《單車失竊記》 /吳明益(2015,麥田)

手繪的封面好美(無誤),作品的裝幀還是會影響購買慾望和閱讀心情啊,書裡書外也許應該看成一個文本。這本小說非常舒服,追索一輛單車的下落而走上台灣歷史爬梳兼戰爭下族群共生之旅。畫面隨著敘事開展而綿延,沒有什麼艱難的部份,非常吳明益,淡而回甘,最後又都通往某種釋然,或和解。當然其中有過度矯情的部分(在醫院空騎單車這到底),不過瑕不掩瑜,是很平靜的閱讀體驗。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 強納森.海德特(2015,大塊)

作者的上一本書「象與騎象人」具體陳述了他的論題:直覺是一頭笨重的象,理性是順應著象的方向隨後來到、自圓其說的騎象人。但大部分已經忘光了哈哈,只記得很好看。

《看見:十年中國的見與思》 /柴靜(2014,時報)

是年初轟動的《穹頂之下》(PM2.5從此進入我們的視野)才決定找來讀,柴靜細膩、犀利,我把她當時在北京的新書發表會上20分鐘致詞都打了逐字稿。她闡述她新聞工作的四個原則:準確,客觀,公正,平衡;其實也就是《看見》這本書裡一則則採訪故事的結論。這本書也成為今年寫作時經意或不經意就想信手拈來的引用句庫,從柴靜以後,再也沒辦法不開始正視中國當代文化影響力和對自己的作用。(然後年底,台灣少數還對對岸有話語權的康熙就停了。時代在作用著哪。)

《三體I~III》 /劉慈欣(2011,貓頭鷹)

一氣呵成讀完後,覺得從今以後讀的小說,都要翻越《三體》這座高牆。它就是很類型的類型小說,不在人物立體深度,而是把一個假設推到極限,看到底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情。系列的終末也就是我們這個可知宇宙的盡頭。讀完第一集時我寫:“作者聰明的選了文革作為背景。運往無淹物,是非、因果,全部成為不可問責的大字:「歷史」(…)是悲劇後的無果 報,賞善罰惡的失落,對不義的不義、無情的無情,讓秩序(適應了的失序也是一種秩序)的可能,徹底瓦解成絕望。”幸好最後人類(含三體人)全都灰飛煙滅,這是僅存的救贖與慈悲。對我來說最好的結局停在(第三集的)主角一行人坐在冥王星上,看太陽系被壓成一片太陽餅。

《讀裁讀儕的肚臍:秘密讀者Greatest Hits第1號》 
 /秘密讀者編輯委員會(2015,前衛)

人人都應該來寫書評,或至少心得。在評論文學時需要動用到全身的知識武裝、人生閱歷、你信奉的價值。評論讓閱讀深化,讓文本成為文學,讓文學活了第二遍。再來,真的太需要有人教我們如何讀書,包括分辨什麼是「好or不夠好」的作品--當然你也可以反駁這個判準,但總之有人討論,問題才會進入視野。秘密讀者標榜的就是誠實,不只寫手誠實,也教讀者如何不鄉愿。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哈拉瑞(2014,天下文化)

應該是《槍砲、病菌與鋼鐵》意猶未盡的補完計畫,不過談得更廣泛。認知革命讓智人用語言和「想像中的事物」合作滅了尼安德塔人;農業革命的小麥馴服了智人,農業像智人簽了浮士德的魔鬼合同,是不能回頭的路徑依賴;當代的眾多「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種族主義、文化主義……)則毋寧借殼上市的信仰。很愛結尾:智人的科技即將讓自己走向「智人」定義的奇異點,呼應了驚呆的副標題--從已知用火的類猿、到要用人工智慧「僭越地」新創物種的,竟然!是同一種生物。

《索拉力星》 /史坦尼斯勞.萊姆(2010,繆思)

在anobii只給了四顆星,也是唯一四顆星但入選十大,因為這本書真的太孤寂了。步調緩慢、優美,但是憂傷。是人類失敗了的那個版本的《星際效應》,然而一以貫之的主題都是「穿越宇宙尋找愛」。用偽科學術語疊加描述出來的索拉力海,是索拉力星上唯一的生命體。她不殺人,她毫無反應,但她看穿你的記憶和恐懼,化身前來,索討你的虧欠,與遺憾。海洋映照著內心,寧靜而恐怖:家鄉在千萬光年外,但(偽)舊愛近在眼前。你將與這片海長相廝守,度過餘生。

最後提一下《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陳冠中。2015,麥田),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太多話想說了?實在是一部點子很有趣,但執行得極其枯燥的小說,寫得像平行宇宙的教科書。成為今年最大遺珠啦燈燈!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4選十,不分名次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吳曉樂(2014,網路與書)

以愛之名的家庭核曝劇場,家教老師誤闖的寧靜恐怖。作者非
常會講故事,她的主角屢屢被逼到生命的牆角,故事也時時陷
讀者於道德困境:如果是你,會怎麼做?被害者,小孩,離她
的距離這麼近,卻仍然只能被代言。然而旁觀與被旁觀、代言
與被代言,常常是最直面徒勞、無能為力的關係:你可以離開,
但是被留在家裡的他們呢?你走了,然後呢?許多以為墓木已
拱的負面情緒再度破土而出。對母親依附與抗拒,成績是好風
憑藉力,遠走高飛。家注定失落在追尋與背棄的鄉愁裡。

《烹:人類如何透過烹飪轉化自然,自然又如何藉由烹飪轉化 
 人類》 /麥可‧波倫(2014,大家)

筆記是體外的腦,煮器是體外的胃。烹飪是人之所以不用再花
大量時間採集、狩獵、咀嚼,能夠提高單位時間利用能量的效
率,有餘裕創造「文明」,化自然中的毒物、苦味為神奇的路
途,是人淚眼婆娑、千方百計尋找的證明:人之異於禽獸,的
關鍵。章節的安排非常有心,火炙、水煮、風烘焙、土發酵。
現代人之所以百病叢生,簡單一句是不下廚太久了,割讓了吃
什麼、怎麼吃的決定權給食品工業,但多餘的時間卻送給勞動。
既警醒又有趣,作者已經繫上我的必讀金牌。譯筆也很強。

《道士下山》 /徐皓峰(2009,大塊文化)

跟《城邦暴力團》一樣武俠都不武俠了。顯然古龍、金庸兩座
大山一出,後輩要不是在妄想攻頂間紛紛殞落,要不就得繞路
而行了。得道不只來自山林道觀中空無一人的寂寞頓悟,也能
六道輪迴,五味雜陳,人世渾沌,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高手
在民間,真理在尋常百姓家。慕仙不成,誤打誤撞練就武林絕
學。轉場精彩,敘事寡言下有暗潮洶湧。

《冥核》 /葉淳之(2014,遠流)

台灣當代社會流推理?犯罪?小說。失竊的鈾礦與「地獄變相
圖」,失蹤的男大生。喔,光是這些元素聽起來就好好看喔。
讀起來也一樣好看喔。記得小學看《雙瞳》好喜歡,大學才看
了大衛芬奇《火線追緝令》(七宗罪,Se7en)。地獄搬到人
間施刑的架構是我的最愛,滿足嗜血、獵奇與應報的渴望。

《回家》 /顧玉玲(2014,印刻)

《我們》海外移工的家鄉生活補完計畫。不失顧玉玲身為反對
運動工作者一貫的結構描繪,卻更在意還原「人」的肌理,理
論上的大字眼「移動」「勞動」作用在真實的人身上時,產生
的圖景。同一劑效果,「人」有時出現創傷,有時不會。權力
與壓迫也許並非如此單一,行動者可以協商出新的意義:有時
是斷簡殘編,有時犬儒阿Q,但有時不是。我常覺得文學或者
人類學式的民族誌,最重要的貢獻是,將這個不斷剔除、簡化、
以理論編派或收攏的世界,重新放進複雜、曖昧,更接近真實
的意義網絡裡。

《熔爐》 /孔枝泳(2012,麥田)

另一本看到氣急敗壞的書,真實案件改編。離開首都的不得志
美術老師,流落到大霧的城,被迫目睹不得聲張,霧裡的暴力。
同樣是成人對兒少的施暴,但沒有「愛」的擋箭牌,卻加上聾
啞的條件,進入媒體、法庭這樣必須喬裝打扮、影響心證的現
代化規訓。從身體、語言、到制度的多重粗暴,受暴後如何表
述的多重困難,以及不論是當事人或旁觀者從「參與」到「離
開」事件以後的生命紀實。讀完像霧一樣悶,作者不愧是南韓
國民作家。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朱宥勳(2014,寶瓶文化)

今年終於讀完許榮哲的《小說課》。我一直很喜歡把事情講得
淺白動人的書,所以偏好記者而非學者的文字。有一陣子很迷
「圖解XX」。「XX一分鐘就上手」或「懶人包」,都是非
常厲害的溝通工具:用有限的篇幅、易解的陳述,處理龐大、
複雜的資訊。如果科普重要,沒有理由輕視「文普」(文學普
及、到更廣泛的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把好小說從不可
言傳的神秘主義,拆解成可以演練的操作方案。何況作者還選
黨國把持經年的學校教育開槍,人人都曾經歷但卻缺乏反省的
語彙、意識,系統性整理。所有禁忌一次滿足。小(篇幅)空
間大(知識)容量,簡直寶貝袋。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1~3) /蔣勳(2014,遠流)

同樣是喜歡文普,尤其是不拖泥帶水的經典詮釋,有點像星光
大道翻紅的老歌新唱。一方面窺看老作家書齋裡閱讀有得的神
情,一方面可以合法貪懶,不急著去攻讀原典,說服自己來日
方長。原典本身夠豐厚,詮釋者又有功力,不落於他不停批判
的學術、考據派窠臼,反而像高手過招,惺惺相惜。讓這即便
是文學的老歌翻唱,無論是老歌(紅樓夢)本身、或者翻唱
(蔣勳對待紅樓夢的細膩與深情),都很有歷久彌新的魅力。

《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 
 /周婉窈(2014,玉山社)

上大學的一個大困惑就是:聽說社會系「很綠」,我也會變那
樣嗎?根正苗藍中產階級的乖寶寶小孩,用成長期「藍綠惡鬥」
的政治啟蒙框架套用到所有的立場與無立場。社會學結束了困
惑,台灣研究則開啟了憤怒:原來有那麼多被屏蔽的資訊,被
避重就輕、蜻蜓點水的歷史。事實能造成立場;事實是有人刻
意不讓你有其它立場的選擇。說到這裡,總要感謝許多願意普
及台灣歷史與相關知識的作者,感謝你們的突圍與嘗試。

《衙門口》+《泛權力》 /張程(2013、2014,遠流)

中國出產的中國歷史書,似乎總是意在言外。有時不禁懷疑借
古諷今是刻意為之,或是所有關於政治的議述,都無可避免、
必然生出借古諷今的寓意。在利益面前,道德總是輸得一敗塗
地。--只是,也正因如此,不畏泛權力網絡的報復,在利益
場內還能夠力抗人情世故的地心引力者,才格外值得敬佩。然
而一個社會從人治進入法治,制度的設計就比單純訴諸道德要
有效、重要得多。制度不能根除泛權力,但可以約束泛權力的
可及範圍。尤其在一個愈來愈能分辨政治話術的社會,道德話
語不再是貪贓枉法的遮羞布(藉皇帝名義盤剝百姓),而成為
眾人打臉的證據。

遺珠:
《女兒》 /駱以軍(2014,印刻)

主要是還沒看完,但還沒放棄。(《西夏旅館》顯示為:已放
棄)不過心得已經寫好了,尤其年末的《星際效應》一砲雙響,
發現了幾個有趣的點:一,偉大的藝術家都來自難以窺伺的第
五次元,藉著文字或影像的重力(gravity),從遙遠的宇宙
敲打、編織,向凡人拼湊出神的旨意。二,象徵著人類集體命
運的「生命的賡續」,兩位藝術家都寓言、保留給了「女兒」,
那個必將成為母親的女兒。女兒的女性(女-性。我在想有沒
有比femininity更好的字),母親的神性。小說或電影作為封
存人類現世的文本、拋向未來海洋的瓶中信,對岸那個被期待
拾起這封信的人,顯然,是女兒:在人類艱難的處境、近乎永
恆的絕望裡,持續發射一波波,浩瀚的愛與救贖。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寫完4本,可以連載嗎?(2016年補充:還是先算了XD

《殺戮的艱難》/張娟芬

我還想一併提完全沒有照片的遊記《走進泥巴國》。兩本書對我的衝擊不分軒輊:一份好的論說就是要這麼流暢、直白、幽默。一份真正好的遊記可以自信到一張圖片都不附。太、帥、啦!我也真的是從這本書,開始傾向廢死,是一次成功的說服。這種句型我已經盡量避免,但還是想保留給它:「高度可讀性」的大眾論述。文字優美,落筆慧黠。不把普羅讀者當白癡,只供應本能的吃喝玩樂,但仍只用最低限度的專有名詞、最高程度的細膩和耐心,反覆抽絲剝繭。這是我真正真正想從事的寫作。真的很難,因為要不是你真的曾經下苦功、對一個外行走進某專業領域會遭遇的迷途瞭若指掌,對那些複雜的概念又徹底摸透、能舉重若輕,是很難不鋪設排場、虛張聲勢的。反觀那些:生硬、只為了堆砌詞彙、蓋成一棟威望城堡的學術論文。比方張娟芬,比方《我在底層生活的日子》,這些「臥底寫作」讓我深信:記者絕對能把同一個主題陳述、甚至處理得比學者好。

《姊妹戲牆》和《愛的自由式》我也覺得很棒,都是性別啟蒙之作。啟蒙(enlightenment)就是「開光點眼」。張娟芬一直在替我開光點眼。但更重要的是示範一種「普及寫作」的可能:好讀又有內容。自然知道兩者不相斥,但要在實踐上相容卻也不簡單。只是《姊》和《愛》畢竟是少作吧,有點太淘氣了,現在她要是真的再回性別論述領域,兌現她《愛的狗爬式》的承諾,想必可以更沉穩、老練,像她司法論述,馭繁為簡,老僧入定一樣。

《我們》/駱以軍

18歲,等待大學開學的難熬日子,預言往後多年晝伏夜出的生活,腳底虛浮搭捷運跑去信義誠品。那時候都住了台北3年,城市的劫盜地圖還是視野窘迫。夏天好漫長,青春好無聊。貪生又怕死的暑假。突然彎身,隨便翻開,就是這本《我們》。第一篇好像叫〈鴨嘴獸〉吧。認真覺得超怪,為什麼寫被兒子早上吵醒然後編了個故事也可以寫成一篇文章。但又不可自拔。這本書是我人生很大顆的逗號吧,在這之前都不算有系統、認真的、有議題設定的讀書,也對「台灣/文學」毫無理解。在這之後,駱大叔一直是我的偶像,也是我毫無異議的小說一哥。

當然這中間的「抵達之謎」並不輕鬆,一波多折。自己在寂寞的房間裡讀得背脊發冷,手心冒汗;如果本來就有社交障礙和情緒困擾,駱大叔的故事景觀很容易讓人想死。大一又隨機分配到台灣文學的國文課,讀了《降生十二星座》以後的全部作品,還一度以駱大叔為題、申請國家補助的專題研究。沒有通過,人生又被延擱,直到遇見童立轉彎。駱大叔陪了我前半部的大學生活,最難熬的日子。最近重新整理說好要出版的日記(2010-2011),覺得當生活圈窄仄,一點點漣漪都會掀起驚濤駭浪,實在很小題大作。那時好自我痛恨,又欲振乏力,但畢竟有大叔一路見證,彷彿也並非形單影隻。何況,就恩師文薰姊姊的開示,在《遣悲懷》那樣集人間地獄變之大成的灰暗風景裡,仍然是關於「活著」的秘密:生者的言說權力,還有到了《女兒》終於徹底浮現的母題:愛與救贖。

老師說,老師的老師曾說,偉大的文學必須讓人類重獲希望。因此能夠痛哭流涕、為時不晚的察覺:即便途中都敗壞光了,只要不被過程殺死,結局永遠可以是好的啊。

《九歌新世紀散文家:張曉風精選集》/張曉風

欸現在講起來真的頗害羞,這哪門子政治正確啦,她當立委和她寫文章是兩碼子事OK(手隔開貌)。我國中時真的著迷曉風奶奶,照單全收比方她對大中國的古典情懷。那時也不識三三、不懂這種情懷在台灣的意義,只是很純情的戀慕著不知所為何來的「偽鄉愁」,包含余光中。此處要引用天才同學彥儒的:「但是那種美,我無法羨慕,因為在詩的列車搖晃之時,拿起車票,就發覺自己搭錯車了。(…)在青春期,我才跳下這班列車。搭上回鄉的班次,那班車的終點叫做台灣。」

經驗可以集體偽造,真理與權力能夠相互建構。那時誰懂這些,只是很浪漫主義的摒斥「文以載道」,覺得文章只要華美就可以了。

但曉風奶奶終究是年輕寫過來的好手,即使抽除古典中國情懷,尚有可取。至少在文字造詣上,她就真的是我的啟蒙。舉凡細數文學中色彩的〈色識〉、送行陽明醫學系學生鵬程萬里的〈念你們的名字〉,到今天都還略記一二。很多對古典詩詞的二手認識都是從這些文章而來,「春風又綠江南岸」詩眼是動詞「綠」。「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甚至是進行式。文學如果是溝通世界的觀落陰,詮釋與賞析無非是透視文學的陰陽眼。像星光大道的歌手把老歌再唱紅。作家不斷援引典故、照抄文句,也是讓古人古文一直死不了的原因。18歲閱讀版圖爆炸以前,曉風奶奶的這本書是我愛不釋手的作品,快把它當精神的原鄉來不斷回家了。現在想起來雖覺小蠢,但還是懷念,有那麼簡單、純樸的日子,一本書可以打開一個人對時空的丈量、還有對字的眷念。所有喜歡寫字的人,青春期多半都是戀字的,只是開始於哪、於何時的問題。曉風奶奶是我開始喜歡字的原點。


《1984》/喬治‧歐威爾

其實比起《1984》,《美麗新世界》更讓我有既視感。因為我覺得極權政府配給的「索麻」實在太像當今大行其道的,you know,「小確幸」了。而且《1984》的規訓來自懲罰,《美麗》卻是無限供應的歡快:消費,性愛,無腦的娛樂。不過還是決定選《1984》,因為它故事結構非常完整,甚至,也好看得簡直勝之不武。

大一時,和一群朋友舉辦文學沙龍,大家分段落逐次讀完,每週聚會前先在網路上提問,嗣後一起討論。那時每個人都還在適應大學生活、摸索知識邊界。《1984》是我們的第一本書,我挑的。那是第一次接觸「反烏托邦」(惡托邦)的概念,其實就是一種以小說為表現的思想實驗,「如果……會發生什麼事?」的架空歷史提問。這書偉大--或者我比較愛用「厲害」--就在於,這個架空的歷史似乎一直搖搖欲墜,隨時都會降臨它所揭露/寓言的,我們這個世界。讀完之後雞母皮大作。我那時候說,這根本是個密不透風的地獄,沒有救贖可能,連希望都是假像。老大哥從典故成為我們的語言。許多20世紀以來,國家部門操縱人類的手法,忽然都赤身裸體,找到了原型。

比方我可以收編語言,我就能兵不血刃的生殺概念:沒有了「自由」這詞,你就無能理解自由,也就不會爭取自由。比方我可以塗改歷史,可以今日宣布與A交戰,明日改成與B交戰,而且從來都是與B交戰。甚至我可以歪曲真理,因為當所有人都說2+2=5,識相的你就不會說等於其它。我很喜歡這些淺白、科幻,近乎野蠻的描述。這說明,這種統治其實不需要太多花拳繡腿,而且從中可以指認出在我們眼前,很多似曾相識的招數。1984年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我一直戒慎恐懼:我們都在後院裡養著一頭「老大哥」,「老大哥」基本上只是閉目養神。只要不敢否認2+2=5的人仍然多過另一批人,《1984》就永遠虎視眈眈著。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557981

這種關於一群女生朋友的戲,我都好怕好怕變成數女搶男、互扯頭髮、最後又流著眼淚言歸於好的戲碼,好像愛情是女生唯一要忙的事情,所以通常也會再塞入事業女強人和豺狼慾女作為平衡。不是這個戲碼先天不良,只是「經典敘事」總是非常非常非常,很重要所以說三次,挑戰「老話新說」的能力:導演如何創新、嘲諷、甚至翻案「經典敘事」。但顯然,黃真真尚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所以流於膚淺,完全只是水到渠成。從選角就有氣,刻意安排中港台三地的女演員,除了想通吃市場我不懂還有什麼道理可言?口音就說不過去啊!叫人怎麼入戲啊?故事背景也是,是一個既有高雄航空站(看很仔細哈)、W Hotel,但又充斥簡體字與簡體字置入商品的四不像都市。好,就算我們可以腦補劇情自圓其說,或者乾脆忽略不計,但,真的只有《小時代》式的紙醉金迷,拆開繁複華麗的包裝後完全空無一物。好幾個橋段我都想問:你到底想表達什麼?我從陳意涵因為被甩而變成智障,然後姊妹們相互逗弄她那裡就暗中跌腳:乾,開場的視而不見當成紅利給你啦,但爛片的徵兆忙不迭就來了。要弄喜劇就歡歡喜喜表明自己胡來,不要又要打打鬧鬧又要成長勵志。那叫什麼來著?喔,又想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從頭到尾就是貪多嚼不爛,終場戲還來了台灣八點檔的兇殺和逃亡元素,WHAT THE FUCK!

劇情凌亂、發散、毫無結構,顯然來自某種自由聯想。劇本也沒有中心思想,只有姊妹們一輩子互相扶持喔~失戀不哭吵架哭哭最後大和解一定要一直一直一直在一起喔~的亞洲式長不大女孩天真結構。經歷的事情彷彿都不存在,繞了一圈還是回到幼稚的原點。說是有經歷就代表成長(因此這是部女孩兒們的成長電影唷啾),卻完全看不出來。倒是花了很大的力氣去營造某個情緒,粗糙到觀眾都有預感這一幕要吵架了、那一幕要抱頭痛哭了。戲劇化到不只岀戲,元神應該已經飛離銀河系。

是的我還是忍不住想到《慾望城市》,對不起這樣相提並論沒的侮辱了慾望城市,只是很清楚什麼叫畫虎類犬。可能《閨蜜》原先也沒打算要畫虎啦,只是就像我第一段講的,這樣的老梗自然令人聯想到諸多同梗經典。至少在《慾望城市》開始變成名牌展示間前,劇情都是合邏輯的(不見得合日常生活的理,戲劇本來就容許有一定程度的「戲劇化」,但你理解此刻為何這樣表現、人物何以有這樣的反應與情緒),主角們深愛彼此但通常迂迴內斂(就跟我們,真正的人類,一模一樣!),只表現在那些高明的對白和演出。只是這種演出搬到亞洲就常常走鐘,簡單來說就是只學到了五光十色那種皮毛:三個上班族女生合住豪華大房子(就算有一人很有錢也不是這樣吧)?有高樓環伺(還很假,但亞洲片就先別計較)的花草天台?完全只是為了迎合那種虛擬、導演兼編劇想像「女生一定會愛的元素~」的大雜燴,打造出身邊的人都不用太煩惱生活、癡呆、為了小事有誇張的反應、公式化的邂逅……像活在另個星球的異型,只是剛好會講不同口音的普通話。情感也假到不行,一直甜膩說愛你愛你愛你唷巴拉巴拉巴拉,反而後來那場為吵而吵的戲比較精彩一點。

這種爛片,恐怕也是我念茲在茲女性主義偶像劇的原因。為何要偶像劇?因為正是這種對最被「閨蜜式公式」(姊妹淘、戀情的結束與發生)給定型的結構,的離經叛道。明明「姊妹情誼」就那麼好發揮,可以那麼機智在那些隨便就告白、強暴、不愛你囉的公式機器人裡,穿插一段自白,怎樣都能讓整片高度拔地而起,逼近神啟。重要的就是誠意吧,有誠意就真實,就會知道現實世界的女孩們最不需要的就是這種糖衣,裡頭包著一枚腦殘公主丸(出新手村就有錢有男人有姊妹)。但導演兼編劇的智商似乎不太容許自己有這個機會。唯一對閨蜜好的地方就是,突然又新增了好多話題可以大罵特罵。還有陳意涵背部全裸(但獻給這片未免太不值,以後哥幫你挑劇本好嗎?)。

又讓我想到那個消費=給力(所以沉浸於紙醉金迷我就是豪女人)的論述,是不是出了一點問題?我現在想這應該還是OK的,因為能夠消費來自於能夠生產,是生產給了女人力,消費只是生產能力的證明而已。白話一點就是,不要再妄想繼續當智障(情感、生活、經濟……)就會有花園天台可以失戀躺一天流眼淚了啦,乾。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02878_959412470739703_7853191432147136512_o  


1.


其實我覺得露西要表達的概念,是早有人走在前面講過的。但不表示這就是無腦片,因為人類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也是反覆陳述同樣的生命處境和人生命題啊。好啦這份正當防衛,當然也出自於黑寡婦現身台北這種鄉愿原因。但作為電影敘事的一部分,這個地點安排就不只是背景,而可以當成與情節共鳴的意義互文。台北畢竟是所謂「現代都市」中,還並置著許多「前現代」元素的城市:地景駁雜,人神相間,亂中有序。怎麼看都是個出其不意但越想越合理的選擇。

我很喜歡電影裡節奏快速的哲學討論。只要觸碰一點點就可以。電影最珍貴的並不是把自己當成大部頭理論,塞很多複雜概念,窒礙難行。毋寧是驚鴻一瞥,但點石成金:視覺化真實世界裡的抽象思考。比方《全面啟動》裡李奧納多「植入妻子心裡的一個念頭」,化成一枚旋轉不停的陀螺。比起來《露西》當然斧鑿外露了點,直接藉「準神格」的露西之口揭露:

人類為了理解世界,將宇宙萬物知識簡化成數學原則。但這一切其實都奠基在「1+1=2」這樣的「假設」上。大自然並不受數學支配,生命比人類以為得還要複雜。知識只是人類再現這個世界的其中一種形式。在露西眼中,我們都只是那群漂浮在盤古海洋裡的藍綠藻或阿米巴原蟲,匍匐著、想要理解這個被拋擲(這是存在主義的用語)而置身的世界。但無論如何努力,都只是以管窺天。

很大的原因,就來自露西說的:感官的侷限。我們只能透過身體這個粗糙的皮囊、這樣的物質形式,來理解其他的物質、形成的這整個物質宇宙。最近尤其是感覺到肉身的疲乏(當然也包括思考、操縱身體以至淪肌浹髓的某些慣性),彷彿意志後頭必然拖累著一個笨重的自己。露西到100%型態時,已經是純然意志的存在了。飛離實驗室、陸續停站時代廣場(人類文明繁華若夢的經典符號)、逆轉時間的老時代廣場、印第安時代、恐龍時代、滄海桑田的地表變動、地球還被岩漿覆蓋的時代……最後飛離地表,看見整個星系盤旋,宇宙萬物瞬生瞬滅。

那不是「穿梭古今」那麼簡單的超能力。與其說她在everywhere,不如說她就是everything--3月18日當天,我看完《時光機器》,曾經這樣寫:「……祂知道/記得人類所有的文明,歷史,語言,事物。祂是人類每一個念頭,每一個夢。祂是所有曾經,當下,未來。祂是永恆。」

不朽與繁衍的辯證於是終止在:如果有一種生命/存在形式是一切--如果露西是一切--那她就必然不朽。那個「佛的眼淚費人疑猜滴落的那一瞬」(駱以軍語)、啟人疑竇幾百年的米開朗基羅「創世紀」,而後成為電影《E.T.》,人與另一種生命型態的、那「一指」--懸而未決的接觸;究竟是神的背棄(遠離),還是賦予(觸及)?這之間的張力,自然貫穿了西方近代以降,信仰和科學的相牴。人性和理性,神性與凡俗……對第一個人類Lucy來說,突然出現在牠面前的露西,當然,就是創世紀裡的上帝了。

2.

於是《露西》當然不會只是一齣「古典敘事」的黑道、科幻、飛車追逐,毋寧是對整個人類「知識論」的龐大探問。


看到有人不屑,最後露西就算把人類所有知識變成一個USB(XD),但我們這個世界也沒有因(知識)而更好。這很有趣,電影裡也有說,人類注定是徵逐利益和權力的。摩根費里曼也說:希望我們值得你的犧牲。這個世界是否有純粹、無雜質的「知識」都尚未可知--我們不是露西/不是神,不能直接分離出神的思緒,只能藉由永恆「測不準」的觀察,去逼近「真實」、那只存在於神視角中,渾沌的秩序--遑論如同工廠線一樣,輾轉歷經多人之手的「知識」生產,必然要受利益和權力的掣肘。

最後我發現好像在他處有關於「為什麼把台北拍得那麼簡陋」的激烈討論?真的覺得很funny欸。如果說要拍台北的都市地景、天際線、現代化建築,這些看來光鮮摩登的事物,台北憑什麼雀屏中選?任何一座國際城市,甚至隨便一個亞洲首都都超越台北。這個發問和煞有介事的討論,真的顯示台灣人的信心匱乏。台北最好的景色,都在尋常巷弄中:在看來野蠻的電線桿、陳舊的街景、斑駁的騎樓裡。是一個城市的居民如何用生活緩慢型塑了文化。是這些獨特,構成了足以分野其它城市的「台北性」。根本用不著去攀附千篇一律、想像中的「國際都市景觀」。

啊我這樣洋洋灑灑寫下來,好像可以些許證明那個陳述:一部票房極佳、卻評價兩極的電影,通常不是無腦爽片(「老梗、沒深度」),就是影史經典(「看不懂」)。露西大概不會是影史經典,畢竟它講的東西,前輩們都提早經年且反覆談過了。但它絕對沒有網友講得那麼空洞無聊。至少我自己是非常感動的。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說先贏:真是一篇歷久彌新的小說。

在將近八十年後、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
仍然準確的射向不同時代背景、貫時性
的問題。我想那是來自現代性(modernity)
的問題,從工業革命後的人類集體命運
的圖景,至今我們前仆後繼、仍然嘗試
解答:(因為不具馬克思所言的「生產
工具」而)出售「專業」、領取薪餉的
人們,面臨的生命困境,而小說發生的
背景無可避免更涉入了殖民的議題。

看到修養書、偉人傳、成功立志傳就讓
人恍如隔世。這難道也是資本主義工作
倫理的共謀?編織「出人頭地」的美夢,
遮掩事實上匱乏的向上流動機會。八十
年後我們在光鮮的誠品暢銷榜上依然是
這些書,只是當時的玻璃天花板來自族
群(日台在制度上的差別待遇),現在
的我們面對的則是階級。

很有趣。當時的「讀書人」與我們今天
考試升學的圖像沒有什麼兩樣,都是試
圖將「知識」轉變成「工具」--或者
明確一點,讓帶有知識的自己轉變成工
具,進入勞動市場,兌價出所得。陳有
三面對知識的態度,並未能超出這樣的
視野:「知識」對他而言,是不得不然--
1、是他的吃飯傢伙,2、因為揚棄了知
識後的生活貧乏是他所不能忍(消極的),
3、知識證成了自己和「愚昧的同族」
的殊異。1和3甚至都讓知識帶有某種
「工具性格」。其中卻沒有積極的因素,
比方為了意義的追尋。

這樣的陳有三註定是要失望的,因為當
他發現社會現實已經發展成鋼鐵人,他
卻還只會騎乘長毛象。駕馭之無能帶來
期待的落空,他身邊遂「恰合時宜」的
出現諸多虛無的聲音,有主張放蕩享樂、
有金錢至上、也有責怪知識過剩。

我覺得這篇小說厲害就在,除了超前了
時代、同樣的問題在台灣島上如永劫回
歸;更厲害的是,每一種聲音都不能等
閒視之。我不能簡單的批評誰頹廢或貪
財,因為他們的主張都來自周延、合理
的生命情境;也或者因為「人」本來就
是矛盾時多、統合得少。

結局的敗壞,和那纏綿肺病少年的死,
讓我想到近日的鄭捷。蒼白、乖順、耽
迷於自己的世界,「從小哥哥就是他最
崇拜的偶像,會寫小說又有理想。」迷
惑而終,無以為繼。只是鄭捷選擇了外
爆、用殘忍的方式向世界告白。陳有三
未嘗不是另一個長子?「我以深刻的思
惟與真知,獲得了事物的詮釋。/現在
雖是無限黑暗與悲哀,但不久美麗的社
會將會來臨。/我願一邊描畫著人間充
滿幸福的美姿,一邊走向冰冷的地下而
長眠。」像這世界開了一個玩笑,印證
了多年前龍瑛宗的預/寓言。他們長著
一樣的臉孔:一代一代、成群而來,沉
湎於殖民地的、無望的青年。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012)

我喜歡說謊,但通常只為了討個機靈;
小說看起來像自成系統的虛構,那是我
所不擅長。但畢竟,人生是人生,文學
是文學,有人要窺私而我願意暴露,有
人只要求共乘而我剛好有空位,那麼大
家各得其所,自取所需,倒也是彼此成
全,美事一樁。

我記得的有兩篇空白。第一是20歲生日。
曾經想過也動刀寫一題三式的〈二十自
述〉,但終究拖到22歲都開始了,還未
置一詞。第二是與S分手那天,他食不
下嚥,我口不成言,滿心只語塞,慌得
想嘔吐。後來我們走長長、長長的夜路
回家。那時我想:就是這樣了嗎?大概
就分手了吧?一邊又因愧疚而頭痛,一
邊卻如釋重負。其他的再也想不起來了,
記憶畢竟也是自我滿足,任人需索。也
許那天只有他抽噎的聲音,在高高的帝
寶旁邊,被台北的車流輕輕覆蓋掉,卻
獨獨在我空闊的心裡迴響。

終究是我的錯啊。兩年這樣過去。其間
多次想要動筆完成這個狗尾續貂的跋,
連向才女邀稿的序都在個板裡閒置到快
起皺了。世事星散。如果不是曾經跋山
涉水,死撐活撐寫完那一年,現在的我
也沒有座標可以回頭觀看自己過去的星
宿。

2.(2014)

雖然這樣說很矯情,但是回頭再望,不
得不說、浮生若夢。這本日記寫下的,
是我認為最艱難的日子。常常出現在裡
頭的人,現在應該已經進入醫院實習的
H,跟男友穩定發展、正在當兵的S,
失散的姊妹淘,各奔前程的推文者……
臉書大行其道後,個板幾乎只剩我一個
守夜人,拿著燈火,偶爾逡巡這段回憶。

時間是很弔詭的,事件發生的當下你往
往看不出意義,要在很久以後才能逐一
體會過來。有些事情沖刷過後留下了結
晶,有些則不知所終,你得自己去穿鑿
附會;有些當下身陷其中,不可自拔。
時間那樣過了,終究
得承認它的徒勞。

轉眼又要從23跨入24歲,20歲已經好
遙遠,像上輩子的事了。很多幼稚的抱
怨,為文造情的自溺,怎麼看都想自毀
少作。但所幸還留有這些,粗糙的爪痕,
還不那麼嫻熟、留些破綻的告白。當下
的混亂再看,彷彿可以舉重若輕。也能
覺得人生不過就那麼回事。

3.

時間裡千帆過盡,有些疼痛被閃避,有
些被指認出來,少女出拳,迎頭痛擊。
現在的我還是偶爾被情緒襲奪,受回憶
擱淺。像一頭笨重的鯨魚,輕信海洋中
虛妄的光與暗。但我已經比從前勇敢了。
不再輕易被季節的驟雨傷害。這像從未
來寄給過去的自己的一封情書,既懺悔、
也是告別。有一天我還是要結束守望,
離開這裡。但不是捨棄了懷抱著理想、
燃燒著疼痛熱情的,年輕的自己。而是
為了繼續守護那個少男核。為了意義的
追尋。

 坦然是你攜我在渡口
 大風愀然,聽見自己放心的
 哭聲,提示勇氣與決定
 一如慕道者觀時間動靜
 自長廊離去
 將愛,將遠行

將愛,將遠行……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男核:2010~2011的[365*]
   

【作者介紹】

1990年生,中壢大園、馬祖西莒聯姻,
母語該是台語和福州話,但最標準的北
京話坐實了舌尖上的父權殖民暴力。桃
園國中、師大附中、台大社會系。宅男
文青連續體。為了終生任性而努力,希
望能一輩子寫字上網,晚睡晚起。出書
是第一個夢想。關鍵字:家。性,性別。
台北,城市,離島。

【文案】

惦記著身世裡的自己,反覆定格、重播、
快轉「流年暗中偷換」的生命地景,層
層流變成現在的你。美少女戰士長成前
也曾是懵懂萌蘿莉,召喚飛馬、星光甜
心月亮(Starlight Honey Moon)攻擊
前的手無寸鐵,稚嫩嬌嗔。邊嬉笑怒罵、
邊生存練習,從生命的宇宙洪荒一路倖
存下來的結繩記事。逆反著時間定律,
上溯學院與戀情,批判與溫暖。島嶼和
少男一同凝結成化石,包裹於琥珀。這
就是那啟動一整個侏儸紀的第一滴血,
以此贖回最初依偎時光

 

--



  

【作者介紹】

1990年生,馬祖西莒、中壢大園聯姻,
台北紮根落戶8年,城市經驗成為心結
和鄉愁。主修社會學,副修台灣研究。
主張廢死、台獨、性/別解放。頻頻斷
裂在理論與經驗、理智與情感的矛盾異
構物。學院中輟生,社會新鮮人,首鼠
兩端,試圖轉譯兩個乃至數個,語境、
價值皆大相逕庭的平行時空,常常心智
不調以致核爆。關鍵字:身體‧死亡‧
性別‧城市‧家。

【文案】

跋涉30萬字,四大主題收錄:

【去吧】2011~2014年熱血沸騰生活札
記,毒舌貧嘴灑狗血,與台灣時事等速
航行,少女和肖婆,多重人格的動態更
新。
【書蠹】閱讀伊始就是女皇即位,高姿
態點評百家爭鳴,業餘讀者的不胡鬧讀
書心得。深入淺出,該讚就讚,該翻白
眼的也一個都不省,並肩指認當代閱讀
版圖的星空。
【煉金】資深文青的搗藥花房,煉金大
釜,比妙麗格蘭傑本人更燦爛華麗的文
字魔藥學。
【踢大】多少折磨就有多少啟蒙,狠踹
惠我良多的台北帝大,橫跨小大一~老
大五,獨家披露兼差學生的全職作業,
一窺北帝師生的知識攻防。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舊時代的宅邸白公館走出來的白流蘇,

像一面格格不入的道路標誌,在舊時代
的印記上、又被覆寫了新時代的符號。
當白三爺還堅守著倫常,白流蘇已經懂
得法律了。只是如同〈傷逝〉,「女孩
或是女人,從來就沒得選擇」(湯舒雯,
〈初經‧人事〉),在倫常裡已經是
「被使用、被棄置」的女人白流蘇,環
伺著惡意(而且毒舌)的大家庭親戚,
決定天后回歸,卯盡全力爭取復出、起
死回生的可能。

她的確是機關算盡的。為了金錢,也為
了能向白公館集團嗆聲的尊嚴,易言之
為了下半生的著落,她必須用戀愛(情
感)換得范柳原的婚姻(制度保障)。
戀愛的探戈常常就是一場博弈。以往媒
妁婚配的年代,一場婚姻大概就是起手
無回的賭盤;可是「自由戀愛」裡,兩
造對峙的時間拉長、必須考慮的變數增
加,沒有「宿命」可以推諉、遇人不淑
就只能怪自己……種種風險,卻反而打
開「自由戀愛」的祖師奶奶/革命先烈
們的揮灑空間,同時斑斑可考的慘酷歷
史。

我覺得曾經縱浪感情大化的人,特別能
夠理解〈傾城之戀〉這種「以身為籌、
如是我賭」的放手一搏。即使是到今日,
異性戀女性們面對婚配對象的選擇,所
要審時度勢、考量的條件仍未必少於白
流蘇。性別結構的傾斜下,女性還是常
常被教育著、或不得不,將男性伴侶視
作長期飯票。只是〈傾城之戀〉寫得更
苛刻,激情的元素更少,多的是兩人明
目張膽的算計。老師曾經說過,把〈傾
城之戀〉看成一篇戀愛小說是(極致的)
誤讀,因為整篇作品根本就不太有「愛」
的發生。白和范一邊相互試探,一邊演
一齣叫「愛情」的戲碼,彼此各取所需
罷了。像鏡像版的米蘭昆德拉〈順風車
遊戲〉:「來玩假裝不相愛的遊戲。」→
「來玩假裝相愛的遊戲。」--「ㄟ你
怎麼開始演了?那我只好跟你對戲。」
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沒有人能選擇出戲。

不能說這是真正的「愛情」,是因為即
便置換掉白和范,放入任一對男女在這
樣的條件下都註定會產生一樣的故事。
他們不是因為眼前這個人獨特的性質
(「因為他是他」),而是因為外延的
條件。戲假情真,來自於白流蘇的戲劇
化性格,因而「喜歡的只是愛情的臉孔」。
從嚴定義的愛,才能回到「關係」的本
質。然而即使是「關係」本質,沒有適
當的社會條件支持,也仍只會像〈傷逝〉
一樣,成為註定的悼亡。可是寫到這裡,
還是想提顧玉玲的《我們》。她替台灣
社會交相指責、為了獲取國籍而成為台
灣媳婦的外籍配偶們辯駁:難道嫁娶豪
門就真的只為了愛?「哪一樁婚姻沒有
算計?」很多人愛標舉婚姻(或戀愛)
的神聖性,卻不願意承認條件交換的那
一面。

直到砲彈真的落在頭上,「別的她不知
道,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
她。」才算由假入真的大功告成。海明
威《戰地春夢》,戰爭狀態是人類的特
殊經驗,隨時處在「也許沒有明天」的
不確定裡,這個「非日常」的背景讓人
的所有荒謬都有可能發生,因為戰爭本
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非理性。對於白流蘇
和范柳原,這個荒謬比如說是,愛?在
毀滅的不確定裡,需要強烈、本能的巨
大情感,才能繼續確認自己存在。那個
情感的投射、高濃度擠壓,也許並不真
的就是「愛」,他們只是願意信以為真。
歷史上或許真有一對白范戀被陷落的城
市成全,但文學裡張愛玲可以倒果為因,
用一座城市的坍塌去換取一段十年八年
的戀情。

雖然我相信祖師奶奶人沒那麼好,意不
在皆大歡喜,不過是為了冷嘲人們的無
情和鄉愿罷了。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08 Thu 2014 16:31
  • 傷逝



生活是成立在物質條件之上的,愛情也
是。「愛情與麵包」雖然不見得真的是
互斥的,但還是在我們這個離開魯迅已
經百年的時空裡,一再回到世間男女的
大哉問題庫。不過說實在的,就連這個
問題的軸線都不是均等的;總是女性有
比較大的機會,要學習在兩者中割捨。
因為男人的麵包能替他換來愛情,女性
則否--不是擇一,就是仰仗男人同時
供應麵包和愛情。

魯迅的時代,整個中國翻天覆地,革新
了器物和制度,也在摸索新的情感結構。
〈傷逝〉像是一紙百年預言,寄送到讀
者我們的時代裡。它似乎在說愛情註定
早衰的性格,勝不過現實艱難和禮教大
防。涓生和子君的現實基礎已經不穩固
了,既沒有穩定的經濟、又失去了支援
的社會網絡,加上自由戀愛下的愛情失
去了媒妁、婚姻的制度保障,愛情在其
中只能以「逝去」的悲劇元素發生。

分開以後,涓生或許也不好過,要受人
冷落白眼,但子君卻是在世俗中毫無立
足之地。她是被「使用」過的女人了。
即使只是相敬如賓的同居吧,但誰在乎
她真正的貞操呢?名義上她就已經髒汙
了。最近用手機交友軟體做了一個實驗,
實驗的結果是:如果真的把女生的初性
當成貞節、性事多寡定義汙潔(而這是
歷史的必然我想,男性需要確認女體的
所有權,以保障子嗣血統的純淨),那
女生真的非常容易「汙」掉。雖然後代
超展開各種自由戀愛奇技淫巧的女子,
都應該要感謝子君作為自由戀愛派的祖
師奶奶,但走在時代前面太多的人,終
要當時代的馬前卒。

即使是百花齊放、萬馬奔騰的今天,還
是沒有走出那個「用過的女人就是髒」
的性別秩序。在愛與性的競合結構中,
男性仍然常常是得以全身而退的那個。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弄懂何謂「死者的招待」,特別查

了原文,叫作「死者の奢り」。「奢り」
除了奢侈,也有其他版本翻譯成「傲氣」
(驕り,同音)。總之這標題有點太神
祕,但卻又感到十分關鍵,目前只能先
期待老師的解析。

雖然存在主義並不是只停留在薛西佛斯
不斷推上又滾落的巨石,而是強調在眼
看巨石再度滾落之後,薛西佛斯轉身、
向山下啟程的那一刻,是戰勝了所有對
這世界虛妄的猜測、無力的解釋和希望
的迷障,選擇直面徒勞、誠實地面對生
命的無望,所展現出的勇氣:拆穿「本
質」,還原「存在」(《忠於自己靈魂
的人》,楊照,2014)

《死者的招待》中的「我」,大概有點
像《異鄉人》裡的莫梭吧。莫梭的意識
混亂、情感混雜,都是他最誠實的「存
在」,母親下葬的漠然、槍殺阿拉伯人
的憊懶,終究招引了人們的道德審判。--
而「我」再也清楚不過,死者、或者失
去意識的肉體本身,就是像「物」一樣
的存在。死了就是死了,死了就只剩下
重量與氣味,浸泡在褐色的酒精裡。人
類的終極是死亡,每個文化都發展出了
一整套解釋死亡的系統,天堂與地獄、
末日審判、閻羅殿、投胎轉世,讓我們
動用許多意義體系,得以掩飾死亡這件
事的無意義。因此面對死亡的坦承,可
以說就是對待生命本身的誠實。

不過讓《死者的招待》更有趣的是,一
起打撈死者的女同學竟然身懷妊娠,
「生」和「死」極其明顯、尖銳的對讀
於焉展開。表面上生和死總是互斥的平
行線(不可能有「人」既死且生),卻
總有一刻交會了(在還不是「人」與已
不是「人」的時間延長線上--所以,
是關於「人是什麼?」的提問嗎?);
她肚子裡的肉塊、軟骨、肥胖的結締組
織,和池子裡的死者何其相像,都像水
草一樣,懸浮在厚重的液體裡。羊水冥
冥。只有身體,沒有意識。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集《慾望城市》的Charlotte在墓園邂
逅了一個鰥夫,事後興奮與姊妹淘討論:「他老婆過世了。」「那更慘。因為死人總是完美的。」也像《後宮甄嬛傳》的終極魔王純元皇后,讓思念亡妻的豬哥雍正失去理智,可以隨手生殺。不能再見的人事,總是憑藉著記憶,得以停留在他最好的時光裡。一如失去視覺的佐助在晚年,腦子裡再造出一個無瑕的春琴。駱以軍大叔說他看到新聞報導「女神崩壞」就不住暴怒,「人不是就該在時光中持續老去嗎?(…)本來就該變老,不再緊繃成眾人欲望客體的活生生的人。」或者春琴面容毀傷,即使眼不能識,也必然破壞了她的自我認知。自然衰老與刻意遭毀是不同的(雖然我覺得惡意程度可能難分軒輊),但做慣了目光焦點、凝視的核心,當然很難接受對自我形象(及其想像)瞬間有染、不再是眾人凝視中緊繃的欲望客體,無論事實上客觀為何。但春琴顯然終其一生不能超越這份自哀。想必衰老亦復如是。

《痴人之愛》可以一言以蔽:「欲望之所在,權力之所在。」視線(sight)、凝視(gaze)作為關鍵字,開啟了諸多現代權力關係的討論。「看」與「被看」本身就存在決定性的權力落差。但春琴與佐助的故事說明,理論解釋的世界並非鐵板一塊;在真實或文學的處境裡,權力關係總是流動、角力著。春琴的目盲貫穿全文,目光的收斂彷彿能夠預測她與周遭環境、與人,注定是依賴和被依賴,內建有不證自明的權力關係。然而誠心服侍春琴的佐助,卻甘心承受春琴的苛待,服從其權威,成全苦苦的虐戀。在我以為「自尊是每個人出生的原廠配備」的預設中,找不到這種關係的解釋。難道是玉碎的武士道精神一脈相承?或者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密集的暴力、驚嚇之中,只要有一點放輕程度、甚至溫和的表示,就讓人好像有了被愛的可能。

不過會不會根本沒有那麼多解釋?春琴只能在施展狂暴的裂解中感覺存在,佐助從裂解中拾得自我,願意自刺雙目,生死以之。這樣的愛(?這個平常很海派的字突然變得那麼不能篤定了),根本已經超越了凡俗。作者也許比誰都透徹的知道,人世間並不存在這樣的關係--它不會是(人和人的)愛,而只能是(人對物的)美。因此虛構了《春琴傳》、再改寫成《春琴抄》,這樣折射再折射、裱框又裱框的,只為了把這種藝術式的、足以獻身的美及其崇拜,孤獨地懸掛起來。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痴人之愛》

怎麼看都是變態大叔與蘿莉塔,讓我聯想到近日駱以軍與董啟章的「少女神」對談。對他們而言,對「少女神」的崇拜不僅是緬懷青春期、「想像另一種人生」(不是女性的、沒有女兒的……),更是關於文學創作的核心特質:脆弱與救贖。就像在美國血漿片裡,永遠瞬間被草率肢解的,都是賀爾蒙暴衝的中二屁孩和淫娃蕩婦,最後存活下來的總是那些楚楚可憐卻一夜長大的女孩(但唐謨,《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2013);脆弱與救贖。

naomi舉手投足無不是金髮碧眼,和皮洋骨:從片假名的名字表示、到學習英文與鋼琴等洋派技能。作者毫不避諱的揭露「我」對西洋的崇拜,似乎置入了一整個日本--甚至以日本為代表的整個亞洲--在戰後與美國的關係。《戰後日本的政治無意識》(吉見俊哉,2013)曾經分析,日本終戰後經歷了一段巨大的「意識斷裂」:與美國從敵對,突然轉變成過分親暱,造成的無所適從,乃至於到現在對美國老大哥的馬首是瞻。種種因自卑而顯得猥瑣的仰望:例如物質條件不允許,無法直接移民、歸化成洋人,只好把 naomi這個少女玩偶塞進西洋符號,以此意淫。

對女性與西洋文化的雙重意淫,來自「我」既想豢養、又想(也必須)馴服少女神。在此不但是性別,更是國族的隱喻。這種設喻毋寧是非常聰明的:當性別與國族交織(intersectionality),男性既愛慕少女、卻又貶抑陰性(miso-gyny,仇女現象),比如責怪naomi揮霍(「一個女人也學什麼外送,自己想想會不會太浪費了!」,94頁)、理直氣壯地將naomi視為所有物,就如同日本對美國既尊崇、拉攏,卻又羞恥排拒的心結。甚至我們也能藉此觀看當代台灣的「CCR現象」:男性不得不承認西方(軍事與器官的)船堅炮利,卻又不甘被處處打壓、俯首稱臣,只好膨風自己,回頭去控制能被控制的東西--往往以女性(的身體)作為標的。由本書看來,戰後日本對西洋的複雜情結因而昭然若揭。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辦法無雷的講完一部電影,未看者迴避。但未看的要快去看】

看完《KANO》內心激動。光是不搞穿越的日治台灣就很值得捧場,完成度也高,敘事流暢,即使像我這種一日球迷也能煞有其事的捏把冷汗,雖然途中也是有想說:
嗯還要繼續打嗎?

電影的起始點足堪玩味,時值軍國日本節節敗退的二戰末期,戰爭把所有1930年代光鮮、差異的年輕臉孔一概抹去,一批批無表情無靈魂送上戰場。鑒於台灣人對台灣史的無知,不管搞不搞穿越,我總是很慶幸這些導演或唬爛、或認真,都帶領了21世紀厭倦政治、周休二日的台灣人回溯歷史,敲門返祖。我們生活的這座島上,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人們的母語是閩南語間雜日語。在不很久以前,曾有一個天下嘉農的跳舞時代。儘管殖民體系不值讚賞,但確實曾有日本人、漢人、蕃人一起生存的善意。水田、大圳和木瓜樹的歲月不遠,你回家的巷子口曾經有人那樣活過,彷彿翻個籬笆就能抵達。

只是在車站被熱烈迎接、在夜晚秉燭起身的年輕身體,在1944年的戰爭末期,就不再出現了。1945年日本戰敗,那些電影裡生動笑臉並不知道,他們興高采烈的慶祝「光復」、搶學「國語」,卻換來另一批更殘暴無賴的殖民者,一代菁英被屠殺殆盡。歷史電影總讓人像希臘神話裡的卡珊卓,你知道有事情在那裡,悲劇擋在前頭即將發生,但你能重現,能目睹,卻無法搶救。多希望他們就這樣膠封在電影裡,同島一命的台灣人停在廣播旁。兩好三壞、兩好三壞,時間像下一球,永遠留在甲子園的陽光下。

(這是一部真正的台灣電影啊。)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飼育〉
戰時的日本傾國家機器之力,進入作戰體制。然而鄉村的男孩在城鄉、世代的屏蔽之下,戰爭似乎成為遙遠的背景,巡弋的戰機像一場捉迷藏。直到黑人被俘,闖進他的村莊。黑人在男孩眼裡,從頭到尾都是異類、「他者」。從黝黑的膚色、腐臭的體味、到陌生的(無)語言,在在迥異於男孩所身處並熟悉的文明體系。黑人是戰爭的遺留,甚至能說就是「戰爭」本身。

然而雙方這種脈絡錯置的接觸、認識,卻反而使「認識」成為不可能。黑人被軟禁在地窖中,孩童從狹窄的窗口看見「戰爭」、目睹「另一個文明」,卻在認識的不可能下,只能以最獸性的方法「認識」這個「人」--看來近似動物的外觀、氣味、語言,到最象徵性的、昂然粗暴的性器--讓傾盡「文明」(高科技、現代國家體制)之力所造成的戰爭,在此暴露其一語雙關的野蠻。戰爭使(戰場上的)人還原成獸,戰爭使人只能讓另一群人以獸的方法認識。

生殺「闖入者」的決定,在重重的官僚體系內互踢皮球,曠日廢時,迂迂迴迴,唯有暴力最直接。男孩萌生友誼的錯覺,讓他直接禁受了暴力。然而靜默的陪伴、戲水的歡快,換來的只是令人羞慚的錯覺嗎?如果沒有戰爭作為背景所造成的對峙,來自相異(而非對立)體系的人,就不能相濡以沫,相忘於江湖嗎?死亡最直接;黑人一定得死(或是失蹤?)。畢竟這不是一個世界大同的成長故事。這是一個由傷害(大如戰爭,小如斷掌)產生斷裂、認識世界,從而結束了童年的啟蒙故事。

--

2.《心》
書信體的告白和書名《心》對讀,值得玩味。何故「老師」的過去,只能以懺情、罪己(因而將自己的過去定調為錯誤)的遠方來信表達?是不是只有當人迴避碰面,而得以儉省語言時,才能夠以文字(琢磨地、吞吐地、間接地)凝視內心?而傷害的瞬刻被書信推到遙遠處,貌似能站在安全位置眺望過去的傷害(像村上春樹的小說),卻不想傷害過後的追悔才是痛苦的開始。「心」的吐露後,「老師」終於捱不住慢速的凌遲(或是終於鬆口的釋然?),而選擇自死。他也很變態。最後還要和乃木大將代表的明治精神一同殉死。想成全完美無缺的自己,眼裡容不下一粒沙。

弔詭的是,收信方的「我」就真能進入那顆直子之心了嗎?老師也承認,「我盡己所能運用目前為止的闡述,設法讓你了解我這個難以理解的人。」人的心是能夠被書寫道盡的嗎?卷帙浩繁的《追憶似水年華》,用稠密的書寫打開一段一段停駐在腦海裡的「子彈時間」,試圖捕捉人的內心世界。不過其悖論似乎早已在中譯書名一語道破:年華似水(英譯書名是In Search of Lost Time,「尋找失落的時間」)--怎麼捕撈都只能在掌心逝去,掛一而漏萬。

--

3.《痴人之愛》
受西洋文化影響的讓治,既嚮往洋妞,卻又自慚自己東方的身體髮膚,在文化與性別的實踐上徘徊往復,自相矛盾。

然而我卻以為,《痴人之愛》裡,最值得同情的並非讓治,毋寧是naomi。她知道她在操演一場危險的極限運動。她以自己短暫的青春押注,進行一場迷醉的豪賭。書的最後一句,naomi停在二十三歲,文學讓她膠封在此刻,成為永遠年輕的陶瓷娃娃。可是一如《後宮甄嬛傳》,把時空的佈幅拉長、鏡頭拉遠後,女性的「神性」只能停留在以容顏不變作為前提,依附在男性身上,生產出價值(與子嗣)。色變則愛弛,天人五衰。

唯有文學能夠逆反現實,喊停時間。谷崎潤一郎的變態書寫,讓namoi停格在她最美好的瞬刻,青春像一整副象牙鏤刻骨牌即將攤倒、如精緻琉璃器皿即將碎裂,光華璀璨。冶豔夢幻,落英繽紛。男子、痴人,能夠被這絕美眩惑,興高采烈的臣服於她,實則臣服於美。在痴人(吃人?)的迷戀裡,卻諷刺的生出最噬人的權力,藉由顫抖的「你在乎我」操弄對方,以愛為籌碼、步步進逼,以愛為傷害的凶器。她知道她的肉體是最鋒利的武器,只是青春讓它得以看似聖潔。看著殘忍如naomi,彷彿直視注定要發生的災變,但願神垂憐,時間不要過去。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跨年文小集錦】

好神奇。寫過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只要
一停止學習,就只能不斷複述過去的語
言。整理成一個小集錦,就看得到時間
歷程裡,立場像板塊一樣漂移。寫過的
東西,就是檢驗自己不斷掙脫舊蛹的證
據,留下時光的蟬蛻,像「這個自己」
停格在時間裡的一道道切面。那個哲學
問題:一輛腳踏車(或汽車或艦艇)在
十年內一個一個取出舊零件、換上新零
件,十年後這輛腳踏車還是原來那輛嗎?
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是了?現在的自己,
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是從前的自己了?

--

2011
時間是連續體,是人類的曆法讓時間產
生循環,畫定疆界。每次到這個候,總
以為跨過一個年,一切都能歸零,像輪
迴前的一碗孟婆湯。生在元旦的人多好,
大可想像全世界的人都在為你倒數,替
你歡呼,祝你幸福。我當然愛台灣,但
我總不願輕易說出口,彷彿這是一份我
必須呵護的感情,一句不落言詮的咒語。
那在這裡我也不便嚷嚷,只想悄悄的說:
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2012
1.
要相信一封不會來的信,其實只是遲到
了。這裡總是一再對我宣稱的愛潑冷水,
我應該見怪不怪的。唯一不會遲到的,
叫作年。我穿著它走過去,它拎著我到
未來。我目睹一個問句的無效是這樣發
生:「你要跨年嗎?」「我要怎麼不跨?」
我的頓悟是,所以人們選擇一起跨年,
不是為了熱鬧或躲避寂寞,而是年我們
終究不能不跨。否則,就會反客為主地,
被它跨過去了啊。

2.
總有一天,也要很用力的宣布,終於把
手上的球丟出去了,因為只有丟出去的
球有進的機會。而這一天,彷彿萬物新
生的第一天,其實也是人類打造給自己
的一個心願。縱使有四季輪替,線性的
時間仍被曆法拗折,才扣成相銜的迴圈,
讓日子能從去年交棒給今年,以致我們
得以分辨:2011已去去走,2012正速速
前。如果我們相信得不夠努力:這一天
是第一天--那麼今天和昨天,其實並
沒有什麼得以不同。給時間裡一路摸黑、
參差進步的這座島嶼和自己。

2013
1.
適合窩在家睡覺或埋首書店的日子,和
世界兩相遺忘。出門發現大家都堂堂正
正走在馬路上,比武陵人還昂首闊步;
好像工業化的效率邏輯終於讓道給行人
本位。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正由於它的
不可能,才讓今天格外有節慶的意象。
儘管我不喜歡嘉年華式的歡騰,也不能
避免來應應景,以免一不小心就被年
跨過去了。這個祝福謹獻給比較強的風,
你是那種選擇主動去跨過年的人。人人
都新年快樂。

2.
我想我們因此撿了一個便宜,找到一個
很好的理由告訴自己,從今往後是不同
的日子了,要許下不同的願望,成為不
同的人;能夠堂而皇之拋下過去種種譬
如昨日死。但世界依然日升月落,說今
天是 12/32, 2012 也無妨。但正因為我
們相信得夠努力,所以新的一年被我們
千呼萬喚,光著腳丫就跑了出來,好讓
我們能把去年堆積如山的破銅爛鐵脫手
兌現。

老話一句:人人都新年快樂。(作揖)


2014則因為13年末尾與跨年各種忙亂,
所以沒寫,哈哈哈XD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書單遴選向來都是指當年度閱讀,並非當年度出版唷。

2010,34選10

《新編傳說》 /蔣勳
《自製男人》 /Norah Vincent
《走進泥巴國》 /張娟芬
《噬夢人》 /伊格言
《檀香刑》 /莫言
《河岸》 /蘇童
《群象》 /張貴興
《甜美的剎那》 /柯裕棻
《給冥王星》 /張惠菁
《殺戮的艱難》 /張娟芬


2011,82選10

10/《樂園輿圖》 /羅毓嘉
9/《彼岸的女人》 /張耀升
8/《別睡,這裡有蛇!》 /Daniel Everett
7/《我們:勞動與移動的生命記事》 /顧玉玲
6/《臺北爸爸,紐約媽媽》 /陳俊志
5/《複眼人》 /吳明益
4/《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Barbara Demick
3/《愛的自由式》+《姊妹戲牆》 /張娟芬
2/《12P情慾相談室》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1/《城邦暴力團》 /張大春


2012,59選10

10/《臉之書》 /駱以軍
9/《浮生草》 /柯裕棻
8/《瑪德蓮》 /楊佳嫻
7/《性史1926》 /張競生
6/《平壤水族館:我在北韓古拉格的十年》 /姜哲煥、Pierre Rigoulo
5/《被綁架的性:來自A片國度的辛辣報告》 /Gail Dines(蓋兒‧黛恩斯)
4/《美麗新世界》 /Aldous Huxley(赫胥黎)
3/《愛的不久時》 /張亦絢
2/《地海》六部曲 /Ursula K. Le Guin(娥蘇拉‧勒瑰恩
1/《雜食者的兩難》+《飲食規則》 /Michael Pollan(麥可‧波倫)


2013,57選10

10/《地中海的春天》 /張翠容
9/《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 /Guy Deutscher
8/《十三姨KTV殺人事件》 /張娟芬
7/《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 /楊照
6/《絲路分手旅行》 /李桐豪
5/《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 /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 & Kathryn Bowers
4/《雙城通訊》 /張惠菁
3/《爺爺的證明題:上帝存在嗎?》 /Gaurav Suri & Hartosh Singh Bal
2/《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 /阿潑
1/《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劉紹華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喜歡書裡談數學的方式,但我要講的
卻不只於此。遇到這本書,感覺很像第一次接觸社會學、接觸性別研究和女性主義,終於知道知識真實的、排山倒海而來的充能/給力/賦權。我像顆消耗太久的勁量電池,此刻又渾身是勁--對過去總是不合時宜的超能力有了解釋,發覺自己原來可以不是怪胎,原來自己叫做X戰警。它所給予的是一種寬諒,支撐起你長久以來的自責:原來不(只)是我的錯。國中畢業離開家鄉、孤身遷徙台北的我,還沒有調整好適應的生活節奏,在學校第一役就潰不成軍,終於徹底放棄,從趴睡麻木起來的雙眼看著整個黑板歪斜的算式,絕望得當場焦枯。原來這樣的我,也並不見得如同想像那樣笨拙、憨慢,就是「不擅長」某些東西--而可能只是這樣的教育系統,不允許我以「擅長」的形式發展能力。

看作者批判記誦公式、反覆套用的數學教學,批判看似循序漸進、其實毫無意義的階梯式教學大綱,心理大爽,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快感。想起高中數學,連一章都沒有真正學會啊。升學考更是直接略過三角函數那一整個烏鴉盤據的章回,跟未來對賭。結果那時視為一切的錙銖必較、或者跟他拚了的意氣之爭,原來都奠基在這樣扭曲、潰蝕的沙上城堡。當時蒼白的日光燈、強烈的空調教室裡,白白浪擲、虛度,被這樣的教育齒輪傾軋碾碎的,可是滾燙的年輕身體,結結實實的青春。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本我一直在等的書。不學術(去
學院)、不觀光(去商業)、不宣傳(去政府),用簡化或強化的圖來描述(主要是現在的)台北--廣義的台北都會區和狹義的行政台北市。解答了我好多對台北直覺的困惑,比方第一次到信義計畫區,為什麼只覺得(天氣上的)寒冷、(人情上的)冷清得像在飄零;因為那確實是一個很「不台北」的規劃/商業區啊:它用美式的實牆/展示窗,把行人和消費者嚴嚴實實地分開,是內包而非台北典型向外開放式的消費場域。

台北入籍七年,在這個城市的生活一直瘀在身上,像一個太複雜的心結。漸漸隨著時間穿巷繞弄,我以為已經熟習而且掌握,但才發現遠處還有更遠處、見山早已不是山。很想拎著這本一點都不輕巧的書去按圖索驥啊。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蛤,我要哭了,剛剛在看2009年和同學草創的共同板裡的文章,有大
時辦活動吵到老人的事件懶人包,突然好感慨喔。那時候整座校園還
數不盡的迷霧角落,一座校園+四年時光可以給我的東西,都還在薄
霧黎
明裡剛要開始,一切仰之彌高,連呼吸都不敢用力。如果那時就知
道自
己將會花很大很大的力氣在處理寂寞,過渡情緒,不屑一座堂皇學
院裡
端坐著的神祇,對興沖沖熱熱鬧鬧跟著走的隊伍開始有了疑慮……
不過
是在重複高中三年,往人群背反的方向走而已。好像也只是回到原
點,冷眼看紙花散落。繞了一圈,很多迷路,困頓。第一個冬天開始之
際,像從背後被落雷擊中,到現在一直好好壞壞,縫縫補補。咬著血珠,
穿針引線的過程都還歷歷在目。沒想到上了大學才發現自己不愛讀書。
最要緊的都不是那些上課趕報告的模糊記憶,反而是騎車在學校裡學校
旁邊附近穿巷繞弄,午夜在一個人驅趕的無數暗影間穿梭,跑到系館藤
椅區喝茶吃水果,到讀書室裡上網向陌生人say嗨。往後的我一定會很
想念很想念這樣的自己,又寂寞又美麗,打混摸魚,晝伏夜出,無所事
……可是又親手成全和毀壞很多東西,走過來一路上滿地是閃閃的、
扎人的玻璃碎渣。最後我們都要轉身星散的,謝謝你們陪過我栽跟斗,
詛咒我會死或失戀,不罵我不努力所以現在都是一群狐群狗黨酒肉朋友,
質疑我,也若即若離,偶爾也需要假笑應對。想想來台北的六七年到底
發生了什麼,好像什麼都沒發生,又好像什麼都發生過了。每天都在一
葉知秋的旋轉,明明過著重複的日子卻什麼時候就都不一樣了。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