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藍佩嘉
2012年暑期,女書店「女性主義」課程

*feminization of migration
-全球照顧鍊              王宏仁
 ‧有酬:nanny、監護工、護士[中產]  :「階級」 
 ‧無酬:婚姻移民      [勞工]

第三世界資本低落婦女→第三世界有點資本而能移動到國外幫傭的婦女→先進國家出外勞動的婦女

*遷移造成了性別關係的鬆動
-傳統上,男性遷移、女性追隨
-研究上,從「把女性加進去攪一攪」(add and stir,只作為一種變項),到把性別視為一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
*將家庭視為作出遷移決策的單位,忽略了家庭內(沿著性別)的權力關係
*遷移(漸漸?)作為性別解放的策略:作為女兒、作為妻子,為了掙脫家,與家裡的男人

*婚姻移民
-為什麼通常是女性因婚姻而遷居、而非男性?:從夫居。上嫁下娶、男高女低(教育、階級;國籍)

*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性其實是在台灣階級低落、工作不體面的群體,面對娶回來年輕貌美的女性其實有一定的不安全感;而女性在跨國婚姻中,其實大多是主動地做出婚姻與遷移的決定--她的教育程度在本地可能too high to get into marriage,而遷移也可能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

*缺席的母親
-出國的女性有許多顏面上的壓力,對孩子、家庭只能用物質滿足來代表關愛。留在家鄉的男性面對須代替母職、面對在外養家的女性,於是遭遇了男性雄風的閹割情境(所以小三所在多有?)
*女性是否empower?
-在台灣,或許;但回到家鄉以後呢?
-購置的生財工具(ex Jeepney)多掌握在家中男性手中
-回到家鄉的她們多難再找工作:1找不到工作 2沒辦法接受家鄉的低薪,但是家中的支出依然很高,只好準備下一次的出國
-而出國做照護工作的經驗,返鄉後不太能夠加分(凸顯出「再生產」工作的「無價值」?)

*比較男女性移工
-男性菲勞在中東:被閹割的奴隸
-女性移工:子女的剝奪感、母子的疏離
-跨國父職與跨國母職:父職→養家活口,母職→照護。所以父親只要有寄錢回家,他就不算是失職的父親;但母親既要養家,又要負擔情感的照護與聯繫。--性別分工結構在背後作用著。

*商業移民:台商、台幹多以男性為主
-為什麼?是當地勞動市場的需求?還是性別分工?--拋夫棄子的妻母比丈夫受到的阻力大多了!
-「親密關係的分工」:台灣太太其實是理性的,默許工作在外的丈夫親密關係有所「分工」:有性活動可以,但畫下界線:1非婚生子女 2性病傳染

*制定移民政策時,並非單純的說誰可以來台灣,而是在規範:誰可以成為「我們」的一份子?=這個國族的組成應該是什麼樣子?
*國族=想像共同體
-哥哥爸爸真偉大:生產國家(創立、保衛)
 姐姐媽媽真辛苦:再生產國家(延續子嗣)
-女人是國族(象徵?)鬥爭的參與者:(ㄈㄈ尺?「哈洋_」?「台灣女生很easy」?)

*新台灣之子
-生物再生產:血統不純正?異族身體的繁衍?
-社會文化再生產:「發育遲緩」、「無力教養」→對「人口素質」的擔憂。
-就算真的有相關的疑慮,也可能是來自結構下弱勢家庭的背景,而不是來自「異族」女性的能力不足、甚至基因缺陷

*穿透、模糊國族團體的界線
-前提:「純種」的血統想像
-後果:「混血」、「不良基因」的侵入
-台灣本來就是移民社會、海島國家,本來就經過了一波波的文化衝擊與混雜,才成就了今日的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ee 的頭像
    yee

    逃逸速度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