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
新事物普及引發新規則,規則出現前常有爭端。故新事物常被認為是壞東西(惡役)
01
「風俗:社會的皮膚」→人們生活習慣與外部環境之接點
02
以「皮膚」的感覺說明社會變遷:忘記麻料觸感,轉而接受棉料觸感
03
「『風』俗」的「傳遞」之必然
04
風俗的變 vs 民俗的不變
05
流行的理論
‧模仿論:下位模仿上位、由上向下傳遞。階級分明的時代具說服力
‧差別化與同質化二種心裡欲求之交錯:既希望自己突出,又不願太招搖。
動態的理解觀點。捨棄必然由上而下傳遞的想法
‧炫耀、他人視線:「大量事物」--物質、經濟基礎之發達--
《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金錢的「誇富」、流行時裝的「浪費」法則
06
黎斯曼(Riesman):
「他人指向型」(從眾)(other-direction)的社會性格:
人要如何行動是參考同時代的他者而決定。
炫耀型消費者是「內部指向型」(不從眾)(inner-direction)之特徵,
站在自己的地位上尋求適合身分的財富
07
Riesman:「流行現象就是參考他人行動以決定自己行動個人行動總和。」(從眾)
08
消費者的需求與商品是由企業所製造。故「品質好就賣得好」╳;「大家都說好就賣得好」O
09
流行:「被選之物」-「影響選擇的人」ex大眾媒體-「選擇之人」
10
日本「文明開化」(如取締裸露者)之動力來自「內化」歐美人的視線
11
明治支配階層引導的「歐化」,到二戰後的「美國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