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Pollan每一本書都震撼我。他把人類烹飪食物的方式,恰巧分成四種西方文化的基本元素:火烤、水煮、烘焙(氣)、發酵(土)。指出烹飪轉化了本來存在於自然界難以被人類身體利用的能量,炙烤與鍋具像體外的消化作用,讓人類能夠大幅縮減採集、咀嚼與消化的時間。後兩者雖不如水火直觀,但更為有趣。基督的聖餐是麵包和葡萄酒,都是發酵產物,不可能是巧合。顯然,無法馴服與預測、不能以肉眼檢視的微生物群落們,對人類食物製造的是足以供養、甚至證實神的奇蹟。

在《雜食者的兩難》裡,作者就對擁有遠古身體的人類,攝食卻已「太空化」敲出暮鼓晨鐘。工業化的食物生產去除所有不可預期的事物,用實驗室等級的無菌標準,添加眼花撩亂的化學添加物(還有均質化、孤獨化的進食經驗;邊做其它事、邊大量吃進空熱量食品的「次要進食」),已經讓人類食起包含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在內的代謝症候群之惡果。而重拾烹飪行為,作者「旁徵博引又綱舉目張」的宣稱,就是免於接受工業食品餵養、進而免於慢性疾病困擾的最佳途徑。至少你會開始在意這些食材的品質。

他另一本翻成中文的書就叫《飲食原則》,羅列了數十條規範。比方「吃食物,而非食品。」「不要吃有你外婆看不懂的成分的東西」歸根結柢,即使這個太空年代,在吃上面也應該返璞歸真。這是我少數全然相信一個宣稱,但他的細膩舉證,和我自己在執行瘦身計畫都不謀而合。更重要的是他指出,改變飲食並不只是為了維護健康,而更是向龐大資本、隱蔽生產鏈、製造動物權及人類醫療成本困境的食品工業說不。與其說是個人自我提升的新習慣養成,不如說是政治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