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爸有那番對話,其實是我的夢想導師吳謙婕尼可學姊,承繼《露西》和《星際效應》造成的「大眾科幻」效應,講了一席話。
尼可說,作為一個直銷創業家,常常被挑戰:你的專業是什麼?她自己是有藥師執照、資訊管理背景和教師考取資格的「多重專業人士」,卻做了一個貌似沒有專業的生涯選擇。她說,我們的專業,其實是:想像力。
往往在學校待愈久的人,會愈熟習「邏輯思考、眼見為憑」,只信「看得到的東西」。她說,她花了很久的時間在克服這個「知識障」。我們以為的會漸漸的僅侷限在我們知道的事物,成為牢不可破的框架。
「坐在這裡,就算我不講話,你們也聽不到台北愛樂,聽不到ICRT。但如果我放一台收音機,然後撥動頻道,它就能讓存在的東西,用你能聽到的方式被你聽到。那個存在的東西是一種振動(波)」不只波,「所有的物質都是振動」:你是振動,也是振動的接收器和發射器。你的振動頻率就是你的狀態,並會因此與同頻者相吸引。所以若能保持一貫的狀態,好或壞都是「福總雙至,禍不單行」。
這是弦論啊,也是《星際效應》裡穿透時空、改寫人類命運的gravity。
忘了是哪一天開始,我突然意識到不能再用理性中立客觀的分析、歸納、推導,來預知我到底會不會成功了。事業的建構是從無到有的,科學化的講求證據,只會讓你不斷陷於「現況」的泥淖裡:你的盤、你原有的能力,就是不夠好,就是不可能做到。可是,「知道」是框架,「相信」卻能破除框架。雖然不夠好、看來就是沒可能做到,但「不知哪來的信心」,「總之我是信了」,才可能從文明的瞻前顧後,走向瘋癲的大破大立。學院與事業,畢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場域。不要把愛批判、好懷疑的個性帶在身邊。你會成為尖銳的直銷制度研究者,但不會成為走入人群的領導人。
我們就像一台電波的發射器,用意念調頻(調整狀態):我想要什麼,就把自己調整成值得擁有的狀態。如果想到那樣的畫面會哭出來,表示你和那個畫面裡想要完成的狀態,已經同頻,因而共振了。
所以,吸引力法則其實不難理解:Request→Receive→Realize, 第一個箭頭要的是調頻:不要盲目行動,而不檢視自己的信念(價值觀、潛意識對某事物的設定)與對夢想的圖像;第二個箭頭需要時間。但是帶著愛與感恩的行動,能夠加速這個時間。因為保持正面能量(發射正面振動),才能吸引同頻的事物。在行動後不斷獲得回饋,而愈來愈相信自己能夠實現。行動是架接信念與現實的橋梁,不是文青們熱愛消遣的「躺在沙發上幻想雞腿,雞腿就會從天而降」。
我們的三度空間,可以一次收盡四格漫畫的視野,但平面二次元的人卻不能跳過第二、三格,直接看到第四格的結局。同理,假設有個五次元,過去、現在、未來是同時存在的,從那裡往回看我們的世界,「你動念的那一刻,你想的東西就已經存在。」是時間阻隔了結局,然而你想到的、 是100%會實現的。帶著愛與感恩的行動,「時間」的阻隔就會被縮成最短。我只有個問題想問老師,意念會隨狀態改變,那麼存在前方的不就有無數個平行宇宙嗎?失敗的、成功的……我們如何能保證走向那唯一的結局呢?有點有趣的是,我在《星際效應》裡讀出一則訊息是:(父親對女兒的)愛能讓無限個平行時空,收斂成唯一的命運。我們也是那樣嗎?愛能穩定信念、指引我們走向唯一的、可欲的未來?
無論當作實用主義的激勵,或者不可知論的自由心證,我都想按10000個讚。我自己當然是趨向後者。因為《露西》或《星際效應》都說,知識只是人類再現這世界的一種方式。離開知識(或說科學)這個疆界後,只能全憑信念。因此你想像的,絕對都要比當下、這個時刻、你以為「知道」的總和,都還要更巨大,浩瀚。
聽完後彷彿已經進入佛陀發著光的五次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