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了很多長輩對於服役這事的意見,在此順手整理論點。先說,這些長輩或熱情、或專業,都是我非常敬仰欣賞的,我也相信他們不會刻意入人火坑,只是時代遷異,有些說法值得再三參詳。我私自希望不要稱之為反駁,頂多算不同價值觀間的對話,或晚輩我自己何以立場堅定的喃喃自語。

 短期論

強調過去服役長度與現在的差異,先不置可否於軍隊封閉的假社會狀態,役男成為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官階與學長學弟制的不合理、無意義待遇,傾向吃苦當吃補、刻苦耐勞,反正「一下就過去了」。有些會強調「以前才辛苦,現在多幸福」彷彿愈非人道、愈不知所為何來的「合理是訓練,不合理當磨練」就愈是一種勳章,成為未來與陌生同性交陪、炫耀、或倚老賣老的談資。

範例:「現在當兵才十個月,去當一下有什麼關係?」

 愉悅論(含兄弟論)

強調過程的快樂,或「憶苦思甜」:雖然當下很痛苦,但如今想來很甘美。大部分都會提及服役時極端的生存狀態:在沒水沒電的荒島,兩年無所事事的中間狀態,沒有女人、沒有百姓,養狗互咬、全身脫光啪啪走就是最大的樂趣。當然,還有袍澤弟兄同甘共苦、成為死忠兼換帖的情誼。我很替這樣的論點開心。但如同短期論,我付出時間的機會成本和我能得到愉悅的方式都跟你不一樣啊。喔,我也不沉迷兄弟情。想重溫舊夢不要套在晚輩身上,請自便就好。

範例:「怎麼不想當?當兵多開心啊!(下略開心事由無限loop)」

 成長論(含社交論、人脈論)

開始進入比較有說服意願,而非沉浸過去、自尋開心的論點。強調在軍中的磨練會帶來的成長。可能是專業(我不知道,操槍嗎?掃地?跑公文?虛構寫小說?),或者體格,或者心理素質。不過照兵餉品質來看,反而當完兵胖成豬也所在多有。心理素質的意思還是那句「不合理的當磨練」:既然不能避免,你就好好服從吧,別質疑和衝撞,君不見洪仲丘殷鑑不遠?大概也跟我從事的行業有關,除了學會社交,還會有「進去認識人、累積人脈」的論點,強調一生中難得打破階級藩籬,三教九流的匯聚。我同意社交能力與人脈(社會資本)的重要,但是拜託,我想認識的人我決定,不是無處可逃,只好無奈做這件本來很開心的事好嗎。

範例:「進去學東西啊!進去認識人啊!」

 教化論

即社會化、適應社會。既然不能避免,你就好好服從吧,反正將來出社會你也要學會--這個「社會」會不會太悲哀?只需要我們服從。我想起國中訓導主任說,為什麼要有髮禁呢?因為將來在社會上工作,你得要學會合作、和諧、一致,不可能特立獨行,所以從學校就要開始練習。(當然還有些可笑的論點,比如解除髮禁會花太多時間在變造型、或留髮流汗會臭影響隔壁同學。)唉,不說別的,就說我們社會把你變得愈來愈單薄、無聊的機制那麼多,哪差這一個。我依然不否定社會化的重要,但是在軍隊的「社會化」意圖把你變成哪種人呢?又,為何非得在那種地方才能進行所謂的「社會化」?

範例:「我們人活在社會上就是要跟不同的人相處,在裡面就是這樣的環境!」

 男人論

走到這裡,大家用膝蓋臆測應該也可以知道,這一種說法必然是我按捺白眼最使勁的說法。主張軍事訓練後能讓「男孩成為男人」。它明目張膽的說了:有一種「合格男人」的標準存在,這個「標準男人」是比較有價值、「真正」的男人。所有生理男性都必須迎合社會的「男人形象」。那是指什麼呢?怎樣怎樣的體格(但上文已質疑這個結果),怎樣怎樣的性格(有擔當?_?、肯負責?_?、還是被馴化?)。重點是,透過長官、同儕間的監督,每日正式(體能訓練)、非正式(袍澤相處)的操演,期待男性大量擠兌自己的「陽剛」。而我們必須知道「陽剛」這東西其實非常娘炮,它的信心只奠基於「幹女性」(視性為增強器、視女體為物)和摒斥「陰柔」(女性被我幹,娘娘腔被我排擠),因為它太害怕被影響或指認出自身的不足(不夠 man~)。不斷大量生產出這樣的「男人」,會是什麼樣的社會呢?

範例:「當完兵才是真男人!(搭配挺胸+捶胸)」

有人說,上述的這些都只是過渡期的熱病,逢場作戲,找到潛規則,安份一點,退伍也就好了。那沒有好的人呢?當過兵的、沒當過的、或甚至他們的眷屬,都知道服役是一個坑,疊加起來的委屈和憤怒無處解消,施加不合理待遇者依然忝居高位,白衫軍運動不是偶然。然而不管退役或在役的老鳥們雖都幹譙不已,卻還是抓頭、譴責逃兵,像旅鼠一樣就是要推坑,幸災樂禍,卻不把矛頭指向國防布,不從體制去檢討。

如果說當兵是為了戰爭的「非
常狀態」,但「國軍」護衛的是誰?我們的領導人輸誠的是最大的假想敵,我們為誰而戰呢?所以,「保家衛國」的論調,至少在我身邊已經式微了。唯一能合理化上述不合理待遇的原因,早就不復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