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發現這本書,其實很像市面上汗牛充棟的勵志書籍,的學術、
知識版本,或說包裝得比較有歷史、比較像樣的版本。無非都
是鼓舞「你可以做到」,要你擴張自己的能力,鍛鍊信念像鍛
鍊肌肉一樣,反覆在挫折、世道面前繃緊神經。但我的評價竟
不否定這本書,反而,我很訝異,原來讓你意志充血的勵志書,
「可能」不僅僅是瞎扯,而是有說法的。我認為所有的知識、
一切的論述,都只是在「找一個解釋」。能夠說服你,或合用
於你的,對你就是好的解釋,好的說法。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帶來的empower。那足以媲美大力水手扔進
嘴裡的菠菜,月光仙子手上召喚水手服變身的寶盒或魔杖。那
使瀰漫悲觀和犬儒,簡直蔚為一種流行的,我的交友圈(很想
貼上「知識份子」或「文青」標籤),突然都變成脆弱的紙老
虎,作者的倫理學成為戳穿他們的尚方寶劍。不是說研究經濟
學的人會變得比較自私嗎?(我忘了哪篇論文啦,大一讀的。
你能說那個教授所代表的這個學問、與接受了這個學問的小朋
友們,沒有沉迷於製造群體間,如經濟學與社會學、資本家與
小老百姓/勞動者,的壁壘嗎?我不能!)研究結構,變成
(假想的)結構的奴隸,也不是我杞人憂天。

我只是想說,為什麼選擇散播、信奉正能量?是來自倫理學的
提醒:對奠基於自由意志、你的同類也就是人類們,進行選擇
的信心。也因為「過更好的生活」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包含
肯認物質的價值、愉悅(特別是:性)的價值。既然我「能夠
想過好生活」,也真的「想過好生活」,在這條路上也願意致
力於過好生活,那麼就沒理由自我摧毀,裝遜,刻意說喪氣話,
擺「不相信一切」的派頭。

OK,OK,我知道這種「倫理學提醒」是如此建立在吃飽穿暖的
經濟/物質層次上。但到底So what?世界上還有人不能過這
種生活,不代表我們也要苦行啊(包含不去思索如何能讓自己
過得更好、得到快樂),而苦行就能讓別人就過吃飽穿暖的生
活嗎?言必稱結構限制的人,好像,很常以「你怎能不食人間
煙火,過那麼爽的要大家跟你一起爽呢?」→「有人不爽所以
大家都不准爽!」的均貧手段試圖贖罪。這些「我們」(嗯我
在其中)多半也使用了很多階級優勢的權力和資源。沒意識到
而夸夸其談的人所在多有,但意識到了卻只沉浸於自己的罪惡
感,也是無濟於事的文青情緒。

至少,我不想再當一事無成、鬱鬱寡歡的半吊子知識份子了。
我討厭社會學帶來的無力感,討厭分明是紆尊降貴的魯蛇文化,
討厭用「困難生活節」來自嘲的失敗者(但也沒有愛簡單生活
節就對了)。我明明可以那麼孔武有力,逆反著一切來人的灰
暗臉孔走到今天。我明明可以簡單的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成
功。這是我在羊腸小徑上,自願釣在眼前的星星。有了這個願
望,才會指引人,前去擁抱整片星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ee 的頭像
    yee

    逃逸速度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