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跟我妹聊,小朋友其實聽得懂很多事情。以前長輩都很愛在我們面前放肆的大聊我爸媽的婚姻狀況,或者假意關心,實則想打聽八卦。說真的我到現在還是想問一句干卿底事?(是關你屁事的恭敬版。)比較識大體的長輩才會趕緊說一句:對不起。但這個道歉也不太合理,因為也許我可以不覺得自己可憐,但一被道歉起來,就覺得自己也應該恰如其分的擺出憂悒神色。

小朋友其實非常討厭其他長輩把自己當空氣一樣,恣意的評價你這個人和你的家人。只是當時的我們、現在的他們,沒有語言可以解釋、辯駁,或根本只是在有耳沒嘴的教養下被迫噤聲。表述不了自己,往往會讓人變得暴躁。但對不明就裡的老人而言,只是我們又鬧脾氣,或者還會一併怪上家庭功能失調,幼兒情緒不穩。

氣到我在車上狂罵五分鐘,覺得簡直可以開台帶狀脫口秀。好多長輩老得一把年紀還是幼稚萬分,行為不負責任又言語無狀,不斷對自己的或別人的小孩二次傷害。感情的事情他們自己處理不好,還要拿小孩當出氣筒、傳令兵或博弈籌碼,後續還要數落對方,但又人格分裂的提醒要「尊重」對方,以展示自己--而非對方--的教養成功;或者毫不避諱,當小朋友的面大嚼舌根,還說「他聽不懂」。

到了這個歲數,才知道無論爸媽、或者哪個長輩,其實往往只是老皮嫩肉,言行都還是小孩。可以憤怒,但不需要一輩子都當成敵人。我們意識了這點,我們可以選擇做比較成熟的人。爸媽其實很膽怯,尤其是母親,如果為了孩子捨棄了社交和工作,我覺得真的會很容易變成很奇怪的婦人。她們漸漸和世界脫節,一方面讓你受了良好的教育,一方面責怪你成為他們不理解、也不願理解他們的人。我媽曾經有一次說:對啊,你念了點書,翅膀就硬了。當下我神經斷線,但日後細想,何嘗不是她的自卑和恐懼?年輕時候,她也是那麼自恃聰明的人。

願意開始理解、諒解與和解的人,才是整個關係裡比較成熟的人。上個星期,翻開獨角獸牌,看見牠告訴我要 forgive,原諒、寬恕,我忍不住脫口而出,這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forgive經驗,是高中時,終於原諒我爸的故事。這兩年,突然有個感覺,覺得自己根本幸運。小時候鬧得滿城風雨的家,被不合比例的放大到必須要覺得可憐的家(但那時要有統計數據的話,就會知道這個國家和這個世界有多少對夫妻離婚,單親家庭真的毫不稀奇啊),反而因為分裂,多了很多人愛我。爸爸愛我,阿姨愛我,還有雖然置氣了很久、撕得很兇、但我知道始終愛我的媽媽。反倒多了很多家。

高中時因為來台北讀書,常常來往在台北和桃園。兩邊對我而言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我在台北想念家,但我回到桃園又想逃離家。「我承認我開始想家,但我還不想回家。」那時候,家是什麼,是我反覆扣問、嚴肅以對的人生命題。畢業後爸爸再度威逼利誘,探我口風,要我回家。我堅決反對。只要高鐵或火車或客運一開進台北,我就有歡聲雷動的解放感。這是最舒愜的距離。我崇拜的辯手馬薇薇曾經說過:有沒有可能,我們能夠來到一個時代:我們知道爸媽愛我,但我們不需要像朋友那樣親密?

更何況我跟朋友也不需要那樣親密。我有賴大量的獨處維生。可是在我渴求愛和安全的時候,你們都在只離我轉身的距離。

最後我的結論是,所以我不敢輕易生養小孩,因為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成熟永無止境,那我永遠也不能聲稱自己已經不幼稚了。如果真有了小孩,那休想我跟他用疊字詞溝通。不要小覷小孩。把他當作大人,他才會真的長成大人。至於外貌已經是大人甚至老人的人,夠愛他們就多包容一點,不夠愛的就不動聲色的謝謝他。20歲以後,你才是真正的大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