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9【「烏有史」的平行/時空:當代台港政治幻想小說】
 /湯舒雯
 @旬印 ANEMOS CAFE

*用意是請大家去看這幾本小說,在這個歷史的時間點會非常有意義;歷史時刻的深刻感應
-挑釁了我們原本對於政治的認知,提供對於我們經歷過的歷史的美學解釋
-〈The Road (not) taken〉:「烏有史」的概念其實是政治幻想小說的一種
-「如果當時不是這樣,那會是怎樣」?

*「烏有史小說」(Uchronia)
Steven H. Silver:
1. 選擇某一歷史時刻的歧異點
2. 對於已知歷史的改變
3. 對於此改變後發展的臆測與檢視--是否具有說服力&啟發性
例:
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猶見扶餘》
陳冠中《建豐二年》
例:
《雙面情人》(→○趕上電車→※ →●沒趕上電車→◎)
例:
《高堡奇人》(1962)(WW2→美國戰敗→1962)
*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中,彷彿自由獲勝了,但永遠都有惘惘的威脅--到底這世界是更好、還是更壞了?
例:
《台北城裡妖魔跋扈》(烏有+奇幻史)

*未來小說:從未來倒退敘述成為已然的未來,而不是純然的預言:
預設一個遙遠時空(如2030),但寫的是從現在到那個遙遠時空發生的事(如2015~2030發生的事)
例: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1902)
「話表孔子降生後2513年,即西曆2062年……」--投射了其政治理想
-「梁啟超呢、他呢,其實是沒什麼文學才華的人……他就是個政治人。他很知道文學的政治效果、文學的用處在哪裡。」

*中國的第一本政治小說就是未來小說、第一本未來小說就是政治小說,其後迎來未來小說爆炸的黃金十年,全部都反映了寫作者的政治理想與立場--小說在中國發展以來難以「政治歸政治」,但也決定了其侷限
*五四後戛然而止。幾個猜測:
1. 大家都去寫文論了
2. 文言換成白話,作家大洗牌
-一直到90年代後未來小說才開始復甦,甚至21世紀後復甦在台、港
例:
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2005)
朱天心〈南都一望〉(2006)
陳冠中《盛世》(2009)

*中國自古沒有未來小說(只有烏托邦哲學,如老莊)因為沒有線性史觀。明確、清晰的「過去影響現在影響未來」的線性史觀才會發展出未來小說;且晚清十年人心惶惶,無人確知局勢發展,形成想像力的溫床
*而目標一旦明確下來:清朝結束、中華民國成立→五四→北伐→抗日→國共內戰→兩岸分立--政治來得太快了,無暇也無力發展出想像

*「朱天心在印刻上po了……」XD

--

*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
-大瘟疫(SARS)、海峽戰爭後的末日景觀:「狼真的來了」
-並非意在政治,而是偽自傳:我(們)到底為未來做了什麼?
-(我居然)「把你生在這樣的亂世」
-對未來的倫理感漸漸不同於過去的癡漢形態
-太平盛世的經驗匱乏 vs. 戰爭時期的超有經驗?
-倫理感透過戰爭被召喚出來,推到一個極端處境去追問:我們現在夠好了嗎?我們有沒有可能更好,當我們更壞的時候?
-平行時空能召喚出倫理,使我們得以反思我們身處的這個時空的價值所在、意義所在、有沒有可能更好

*朱天心〈南都一望(:獨立前五年紀事)〉
*「她最近很紅呢(笑)」
-朱天心&唐諾之對談
-「時間是新世紀30年後」
-簡直是語帶恐嚇的小說,那個準備獨立的台灣是一片廢墟--廢都、遷都;南國人/北國人
-擊壤歌的平行時空:反智、反文明、仇外(省)、種族歧視與遷徙、「俱往矣」的文明廢墟
-「世代」之戰也開始浮現在朱筆下:“拒斥現實的下一代”、“紅衛兵”、“不尋根的一代”(「根」當然是大陸)
-《外省人書》:「難忘一督」的33年夢→自我指涉的意味濃厚
*「我自己真的有被她的敘述詭計激怒。」原本以為小說家要來和解、展現出「小說智力」在小說裡更好的你,結果卻看到小說家紮了一個稻草人然後猛攻它

*陳冠中《盛世》(2009)
-推理小說的格局:2013中國,及「失蹤」的一個月

*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2013)
*如果共產黨贏了…
馬來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台灣被解放“蔣介石被槍斃”、“台灣省主席為林書揚
-「尋找亡兄」:陳映真、郭松棻
-李關躍(李光耀)「十萬言悔過書」內容全部都是指向現實的、我們現在活著的歷史

*陳冠中《建豐二年》(2015)
*如果共產黨輸了…
*不是真正的倒調「國/共」,而是問:我們只能有一種選擇嗎?
-〈樹森與歐梵〉:願望或平反,讓我們更加痛惜,並見識到政治可已傷害文學到什麼地步
例:
老舍《正紅旗下》
張愛玲
沈從文《長河》、《存者》

--

*當代台灣政治幻想小說
1. 時代文學關係的討論
-「盛世文學」vs.「國家不幸詩家幸」
-「嗨賴賴」(Hi-lite-lite)vs「經驗匱乏者」
2. 政治文學關係的討論
-「關於政治失敗的小說」vs.「失敗的政治小說」
-〈關於漏洞與其它〉(黃錦樹)
-「現實來得太快了」、「這裡敗了」、「賠本生意」
-作家自己為何總視政治小說失敗?:文學是更高級的、可以凌駕政治的;文學有自己的邏輯。那個失敗、漏洞並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情願」

*兩次「世紀初」的未來小說
-樂觀 vs. 悲觀(但並非虛無)
-文學高度自治:有自己的行規、審美標準、作家挑戰政治小說來證明自己的能耐--審美高度的積極展現
△中日作家從未因政治狀況而對幹、交惡,例:莫言與大江健三郎的友情,在會議上互相向對方的國家道歉--東亞文人未被好好討論過的「想像的共同體」:超越地理、政治與意識形態的邊界
-「單向度未來」的結束:超英趕美、反攻大陸等烏托邦、某種史觀的終結
-政治小說的「教化啟蒙」功能?(「可能朱天心是要來詛咒大家或恐嚇大家啦」XD)

*小結:當我們討論平行時空,我們討論的是……?
-文學的歸文學,政治的歸政治?--比較像文人的許願
-國家不幸詩家幸?--好像也不是。而且真的要用作家的血淚換取流傳後世的作品?
-政治力曾經極長時間榨乾了中文世界的想像力--讓想像力掌權:小說家的「建國大綱」/「轉型正義」
例: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也許短程的政治進程上真的是具有號召力的口號,但是國民黨倒了以後呢?台灣就會好嗎?下下個目標或藍圖是什麼?
-在很近的政治進程之前,對於更遠未來的想像常被箝制;若後來發生的事實不如期待,很容易有變得犬儒或虛無的危險

--

答客問

*對德國人而言,「我喜歡我的國家」是一句髒話--我們曾經那麼熱愛國家,最後選出了希特勒
-在德國配戴納粹標誌,或者在公開場合行納粹舉手禮,或者公開聲稱大屠殺不存在,是會以現行犯逮捕的
*德國《鏡報》曾經在200X年德國國旗重新出現在球場時報導過:「年輕人是不是遺忘歷史了?他們竟然把國旗又拿出來」
-也許真的有點多慮,但多慮總比遺忘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