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題很難寫得不好看,但是還是發生了現在流行的所謂「大眾史學」的缺陷:它真的只是把史料鋪排出來,加上一些聊備一格的解說。我想作者光是整理海量史料、改寫成老嫗能解的「大眾化」,應該就已經心力交瘁。然而說真的,這還是回到究竟「理想的大眾史學」長什麼樣貌?是純粹的老照片混合講解嗎?還是議論?還是夾敘夾議,而又該各佔什麼比例?--我也還沒有答案。只能說對這本書不算很滿意,如果沒有那些帥氣英挺的日本時代學生寫真(當然,他們現在都是誰的阿公了,不論死生),其實好像沒有收藏的必要。

不過,當然,原來1920~40年代,真的是跟現在很相似的台灣黃金年代,每一代人的青春好像都那樣放肆--前提是他們呼吸的是自由的空氣。一個觸動: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必然與自己生長的地緣相關--包括「我國」的版圖。那時的修業旅行,是東亞壯遊呀,遊歷支那(大抵在日本控制下)、滿州國、朝鮮、內地、甚至東南亞,最後回到台灣。全部,都是大日本帝國的領地。會不會比現在,相形之下「困在」區區台灣島的我們,有更海闊天空的格局呢?可以前往各地發展、遊學,前進殖民政府有意形塑統治正當性、招展「摩登」的帝都。整個「我們世界」,就是那麼遼闊啊……

我明白,「前往母國」「成為日本人」的渴望,那是另外一個議題了。

最後還是忍不住吐槽:想把這本書的視覺設計抓出來請問他到底要用多少色塊和凌亂的排版來虐待我的眼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