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二季第18期:應該變成戀人想要的樣子嗎?

今天講得非常好啊,後段漸入佳境。尤其是周玄毅重新端起哲學教授的派頭,雖然是為了闡述己方立場,不過光這點就讓我感動半死,這些聰明得要命的人在奇葩說舞台上還是得重新摸索一套不同他過往場域舒適且過關斬將的說話方式,有時不免邯鄲學步,也想要飛反而忘記怎麼走路。肖驍則不改bitch本性,一句話打臉:「即使你不改變,我們還是不喜歡你!」馬東也語重心長的補刀:「但你要記得在場大多數人是考不上大學的哲學系的。」還有馬薇薇和范湉湉「人貴自知」,涇渭分明的表達方式:不說故事的死硬理性派,和愛說故事的老阿姨,是既溫暖又有含金量的交鋒。最後蔡康永還是內力深湛,脫口就暖心:「愛情的帳是算不清的。(…)人都會衰老,我看著你如此衰弱,我就知道我要重新強起來,成為能夠支撐你的肩膀。」唉唉,讓我真的好想學辯論,辯論不必然非得成為賤人,而只是窮盡所有表達的可能,並在此之上,再去拓展、鍛造新的「重新成為我」的表意能力。也許端雞湯,也許灑狗血;偶爾氣勢凌人,間歇娓娓道來。

插一句,我之前對他們出的情感題都沒什麼感覺,對哲理題(比方該不該殺少救多)比較有共鳴,但今天我才發現,的確就是因為情感題生活化、私我化,讓每個人都能帶入。只懂得祭出硬邏輯者,反而不吃香。社會生活,所學何事?就是人我必須互舞,然則該選擇什麼舞姿。選擇是種自由,而我們需要這群「瓦解專家」的專家幫我們分析各種選擇背後的代價。

蔡康永也提醒馬薇薇不需要背負太多壓力,「大多數人故事聽完就煙消雲散了。他們只會索取一段話裡自己需要的部份,來支撐他們要做的決定而已。」我大致同意。意見與觀點還是能夠影響人的判斷,然而最後做決定的,往往不是依賴理性,而是感性,情感的衝動。人都是騎象人,龐大的象是支配的情感,輕巧的人找出理由,為牠轉身。所以魚骨圖畫得再詳細,我還是不顧一切搬到台北,讀了我想選、而不見得是我該選的學校。人就是這樣的存在。就像受過閱讀訓練的人,會知道哪一部作品的哪一個環節,在結構上是不完善的:蛇足,炫技,戀棧,矛盾……理性上應該批評的缺失,但你獨獨就是喜愛那一段,每當夜深人靜,或人潮洶湧,就想起那本書那個蛇足的段落。即使你看不慣他這麼多抽煙蹺腳摳鼻屎的缺點,但你就是愛他。就是非如此不可。沒有什麼非如此不可的原因。愛沒有原因。所以總是會找出一些浮濫而動容的--因為他值得,因為你願意。

所以,何妨這麼說,這世界上沒有什麼真正的「說服」,頂多只是呼喚,我們心裡看似冥冥、實則明明就有的那個聲音,微小而細碎的悸動。外面這些人眾口鑠金、試圖影響你的努力,都只是要你回過頭,給那份悸動一個應來的眼光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