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是看得出來老派文人的手筆,比方大驚小怪(很多不怎樣的詞都要「」起來)、過度慎重其事的敘述(詳盡的交代、推論,連接詞很多,少了年輕作家自由聯想的速度和靈動;離題了也會「講到哪去了,言歸正傳」這種)但還是能看出來這個橫跨知識和商業界的才子持續博覽群書、與時俱進的努力。也許對他來說也不算什麼刻意為之,就是像這本書裡所形容的,一種生活型態而已,豈不快哉。

老實說,並不是很令人驚豔的作品。可能當初設定的讀者就是專欄讀者吧。視覺化描述引人入勝,劇情的懸宕詭譎啟人疑竇。但視覺化固然是好文章的要素,不過就是太四平八穩,讀者文摘;懸疑的佈局常虎頭蛇尾,換來反高潮。身歷其境有餘,卻沒有把讀者帶去更遠的地方。我還是比較喜歡書末收錄、據他所說被刪除掉泰半的旅行論述。經驗分享當然可以,但在包羅萬象、彼此掩映的現象之後,還是需要一些知識、概念,甚至理想作為貫通,經歷了反思才能把繁複的經驗整理出意義/異議(這種時候斜線還是好用的!),拉拔出書寫的高度。否則太貼近經驗本身,不免只能成為獵奇的附庸。

自然也沒有不可--比方阿拉斯加冰海獨木舟、吟誦古詩的波斯地毯商人、印度飯店廚房探秘、爆炸案後的峇里島、還有最後壽司名匠小野二郎帶來的飲食哲學性衝擊--都極好的。能夠去蕪存菁的裁剪經驗而後選擇恰當的形式再現,也是需要經年累月的火候。但對我而言總是略嫌不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