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61227/1021891

如果為了教育,訓斥當然是一種方式。但訓斥不該是不明究裡的指責,這個指責還建立在西方國家的視線上:台灣因為你們不懂世界而蒙羞。

我批評的是這點。一堆人跟風罵無知,到底自己平常是多先知?蔣介石可而希特勒不行,這就是雙重標準,毫無轉型正義的理念,只是怕西方視線、怕「貽羞國際」而已。

一段歷史的評價,應該由社群討論後漸漸浮現共識。台灣對自己的身世都懈怠以對,遑論他人的歷史。譴責者在意國際視線,直接套用西方的結論:扮成納粹就是不OK啦!套用西方結論沒有不行,但就是偷懶;依據這個偷懶的結論,就要禁止學生,這就是廉價的規訓。

然而,更有意義的教育應該是補足完整的脈絡:為什麼納粹是馬蜂窩?戰後德國如何花了極大的力氣反省,一步步把納粹變成禁區。這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叫作「轉型正義」,比較好理解一點的詞叫「過去釐清」或「歷史導正」,它要檢討國家怎麼成為一個壓迫內部人民的體制,並防堵未來再發生。

依據這點,才可能走到更艱難的問題:為什麼扮美國、扮英國就可以?明明人也沒少殺啊。我們要是也這樣無條件接受戰勝者的史觀,那如何思考戰爭與戰爭的不義?如果今天高中生能這樣告訴我,那或許是我唯一能接受他們扮演納粹的理由。

所以我才做了這個結論:戰勝國需不需要「轉型正義」?當然也需要。今天納粹德國會不會只是因為戰敗、做了許多反省,才走到今天這步?但我們要的是國別史式的反省,還是建立跨越國別、勝敗,如何阻止戰爭發生的思考和社會機制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