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61225/1020616

事件發生後,有一篇文章是印度對希特勒的推崇,讓我很震撼。這表示台灣欠缺的是對「他人」(如果要這樣切分)歷史的詮釋:台灣如何看待希特勒=希特勒(或它代表的二戰)如何與台灣有關?

然而現在台灣的「反省」全都只是指責,套用的就是一般的西方觀點。不,甚至不是觀點,只是西方視線:欸欸納粹碰不得。(德國人、歐洲人、猶太人會很angry)

但why?戰爭都殺了很多人,為什麼偏偏希特勒碰不得?

雖然有人說扯進蔣介石是離題,但我認為這仍是可對照的思考:在首都市中心有巨大的廟、有銅像大大小小遍佈校園。你說他是獨裁者但還社會這樣紀念他?讚揚介石可,但模仿特勒不能?

甚至對高中時的我來說,蔣介石或希特勒,就都只是國家領袖而已啊。不能碰不是由於我知道他們犯下什麼罪過,只是很多不認識的大人會有很激烈的反應而已。

小朋友看到台灣家人打自己時,還在觀察西方鄰居的表情;依然不知道如何從無知到有知,遑論從獨裁、國家暴力的思考進行這次行動的懺悔(如果台灣社會要的是這個)。

甚至對我們來說是往前一步,但對還不懂為何納粹碰不得的高中生卻是很平衡、當然的思考:為什麼演繹戰勝國就好有榮光?只有納粹要反省?明明殺戮大家都沒有少。戰勝國需不需要面對縱容戰爭的社會機制?需不需要都有自己的「轉型正義」?

我們要的到底是不假思索的規訓,還是有意義的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