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書和電影等等》 (10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為萊克特博士三部曲評價最低的一部,很合理。

首先它翻譯有問題啊,譯者叫茅及銓,用語非常鬼怪,詰屈聱牙(爛蕉面?264),還把外國人的姓都翻成中式姓氏:李某某、賈某某;李家與賈家。我是在讀紅樓夢嗎?一度懷疑是香港人,查了後發現是浙江人,45年來台;曾官拜「外事局翻譯官」,時值「抗戰末期」。

哇好像從民初劇走出來的老先生。99年過世了。願他安息。

故事本身,跟世界爆紅的《沈默的羔羊》比,少了張力:沒有史達琳探員,只有兩位記不起名字的男性警員,與「惡龍」周旋——他是萊克特博士的崇拜者、兼模仿犯。

這名字好遜喔,一點都不兇狠啊。西方的龍是惡獸,但東方的龍可是祥瑞之兆。案發現場撿到一枚中國字「中」。敘事者說有「擊中」之意,也是麻將的圖樣,還有——龍的意思。

哪有啊。是我中文不好嗎?

至於大主角萊克特博士在幹嘛呢?還在精神病院!《沈默的羔羊》也在精神病院!要到《人魔》才逃出來。真是神經病,我是說藝高人膽大,的設定。

但萊克特博士已經聲名遠播。模仿犯寫信向他表達崇拜,萊克特博士將計就計,好整以暇地引導他獵殺主角警員,才又生出枝節。兩位記不起名字的警員,也向他就教迷津。

但就不如史達琳精彩:女性、菜鳥探員,博得萊克特博士的好感。無論小說或電影,他們的初次見面,都成了名場面。

對了,這三本書裡的殺人變態加食人狂魔,都是異性戀。(野牛比爾是跨性別,嗯,算是合乎比例嗎?)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大概沒有什麼事,能比在往台東的火車上讀《人魔》還要不合時宜吧?看《偽裝者》那幾天,覺得全世界都是權謀;讀《人魔》則會懷疑隔壁牛仔襯衫的男子剛吃完人肉。

不,他才沒那麼優雅,像漢尼拔.萊克特博士,受過良好教養,充滿語言天賦,能說流利無口音的義大利語,在一群挑三揀四的中世紀學者前高談闊論但丁作品。

並用宰割人體,優雅地炙烤他的胰臟宴客,來嘲諷縱容罪惡、麻木不仁的上帝。

《人魔》是漢尼拔三部曲最後一作。他從監獄裡逃出來了,比《沈默的羔羊》更有壓迫性。因為讀者和主角都不知道,萊克特博士現在藏身在哪裡,又要用什麼殘忍華麗的手法殺人,再偶爾從遠方多重轉手,捎信來提醒史達琳探員:「妳還欠我一個消息。妳夢中的羔羊,如今沈默了嗎?」

史達琳探員在政府工作超過七年,已經不是他們初見面時的菜鳥警探。但萊克特博士還是惦記著她的身世:出生在美國南方,貧窮的白人家庭。父親在巡夜時被殺死,母親是女傭。她如此力爭上游,卻在品味上落了破綻。

但可能同是流落四方的孤兒、也可能是其他我們這些凡人無從想像的心理機制,萊克特博士對史達琳探員,顯得比對其它芻狗更饒富興趣。

萊克特博士邊逃亡,還能玩弄他最大的對手:懸賞天價活捉他的殘廢鉅富。多年前,萊克特博士以藥物,慫恿他用鏡子破片,一條一條割下臉上的肌肉,餵食他故意飢餓豢養的狗群。

是不是美國人才能寫出這種變態血腥黑暗,又百科全書式堆棧知識的小說啊?我主張作者也要去心理諮商。我都搞不清楚現在想吐到底是被書害的,還是暈車。

2.

漢尼拔在終部曲《人魔》裡,終於藉由敘事者透露出他為什麼變成一個吃人狂殺人變態:在二戰被即將戰敗而躲藏起來的前德軍人給分食掉的妹妹。

有影評說,這是報復。但書裡並沒有寫到漢尼拔是否一一把那些立陶宛軍人殺死。只知道他精神受創。從此變成以最敗德的惡行,向上帝比中指的魔王。

與其說是對俗世(兇手們)的報復,不如說是對神沉默、縱容罪惡的反叛。或者嘲諷。手段愈凶殘,舉止愈優雅,就愈深刻的嘲諷。

中後半段作者首次提及這個背景,似乎是要幫萊克特博士鋪墊一條道路,一個讀者相對能夠理解的背景,讓讀者有重新尋回認知結構的錯覺:給了原因,他的行為就能解釋,他就是人,不是魔了。

但作者沒有停留在這。他的確給了主角一個能在道德上被想像的故事(因為傷害太兇殘,所以也變成兇殘之人),不過他也很清楚這會傷害故事的美學。凡事講得太清楚,那迷人的「神秘」效果就在光天化日下銷融,也對不起細心塑造萊克特博士黑洞般的惡德、動輒閃爍撒旦紅光的眼睛了。

所以作者同時鋪陳了「熵」:不可逆的熱力學定律。似乎怕讀者看不懂,還給了一個形象化的畫面:掉落地上破碎的瓷杯;不可能再飛回空中,黏貼重組,完好無缺。

想必結局一定跟這個意象有關。是什麼是什麼,猜到了嗎?——從這裡開始,漢尼拔.萊克特博士作為主角,和作者Thomas Harris先生,兩人的意志合而為一,目標一致:他們都要喊停時間、甚至拗折時間,推翻熱力學定律,違悖已知的宇宙真理,打開一個,也許只有文學裡能祭起的魔術:

他們要讓破掉的杯子重新黏合。

萊克特博士要讓妹妹「死而復生」,從只被吃得剩下牙齒的殘骸中,回來回來回來。回來一個血肉之軀。一個,「暗中偷換」,換取的孩子。

作者要在寫實主義小說的框架內,結合堆積如山、所以讀者心甘情願被眩惑的科學知識,展開直逼魔幻寫實的驚人炫技。展示給你看,什麼叫狂妄,就是同時對上帝、又對科學,嗤之以鼻。以漢尼拔之指彈奏出華麗的尾音。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年補充:這篇寫太長、太委婉的文,其實只是在說,天哪,你們號稱批判的社會學家竟然處處迴護,歌功頌德。我認真期待有半本書在探討PTT的仇恨言論。BUT NOT AT ALL!連一章都不到。聊備一格的篇幅,讓最近幾波偵查大公開、媒體未審先判、網民仇恨言論,最後又案情大轉彎的事件,讓網路言論的邊界重新被拿出來談。使我又想起這本書。是我對這群社會學者,還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吧。

--

這本書爬梳了PTT如何在台灣落地生根,在國外早已淘汰BBS後仍整叢好好的活下來,甚至開始長出自己的意志,不只躍升台灣最大艘的輿論航空母艦,也影響了政治局面,甚至可見的歷史進程。要拿來做研究或純粹讀趣味,都好。不過有些地方也讓我納悶,OK,是生氣,OK,是怒髮衝冠。尤其包裝在嚴整的學術語言裡,讓我一直很想岳飛般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不要再道貌岸然了啊啊啊啊!

海洋一樣的PTT言論中,要抓出一片波浪來解讀,都很可能掛一漏萬。所以,關於「馬路三寶」這詞的傳播、內建的歧視,自然也只能輕輕帶過:「然而這種講法太輕忽『弄假成真』的可能性,並非所有批踢踢使用者都同樣資深,都能輕鬆判別每一則言論玩笑與認真之間的邊界。」(244)「或許要等到公民與資訊素養往上提昇,大型論壇才能有效破解目前的倫理及社會侷限。」(246)然後,然後就沒了,因為「不過,鄉民很忙的。無論是上述伸張正義或者獵殺女巫,這些集體情緒的目標對象都只佔據鄉民平時互動話題的冰山一角而已。」(246)跟整本書對PTT獻滿鮮花與掌聲比起來,真是不合比例。

此外,書裡也點頭如搗蒜的承認,PTT話題來源常常來自「起鬨」:「看板群眾很想起鬨或很想湊熱鬧的慣性(…)」(247),而且這種起鬨、開玩笑管不住,於是板主也改弦易轍、順應潮流,從官派改為民選,改堵為疏,放寬板歸,「大家的酸言酸語和語言遊戲也就越來越不能節制,正經八百的競賽討論,持續受到擠壓。」(185)卻又說:「鄉民文化總是敞開門扉,讓『大眾』得以進入。」--呃,Excuse me,哪來的「大眾」?又是誰的集體記憶?不妨直說:這個大眾,多數時候,是異性戀男性。根據作者指出鄉民的「他者」(女性、同志、文組畢業生、替代役)(241),還能約略拼湊出一個鄉民的輪廓:理工背景義務役異性戀男性。By the way,書名「婉君妳好嗎?」竟然用了女部的妳,我都成龍貌混亂(2017年比較紅的是黑人問號圖)了。

如果你是渴望溝通品質的人,大概不會成為這個「大眾」,除非你也願意一起酸。我只能說,那不見得是人人想要的樣子。作者說,PTT上的交談方式,湊熱鬧、瞎起鬨,就像是一個大型的男生班。男生班裡的異男自然熟悉這樣的相處方式。但像我這樣,曾經被不小心分到自然組男生班的異類,永遠不能適應--互嗆當平常、動輒侮辱女性和性少數。或者如作者所說,用來凝聚集體情感、作為跨過PTT門檻的通行證。先翻臉的是玻璃心,不跟著笑還嫌你沒有幽默感。

當然,我們可以跟著作者引經據典,一起上綱上限,看見不一樣的風景。如:市井小民的言論,向來就是對抗權貴少數的武器。邊看作者用亞古獸進化的熱切,鋪陳「鄉民→酸民」最後終於鑄成改變世界的→「婉君」,背景自然響起熱血的數碼寶貝進化音樂,或者大鍵琴目送登仙。然而,這個無堅不摧的「婉君」,基本上就是由酸文化建構。好,身為公民,我當然也樂於享受婉君對「主流民意」的打臉(看看這自鳴得意的用語)。但,這種態度會外溢:熟人在生活裡互酸ok,權貴說謊或矯情要拆穿去酸也合宜。只是現在的酸文化已經不長眼睛,說好聽是平民的反擊,但更常演變成弱者互毆的武器。

本來酸也許只是一種態度,因為辛辣、爽利,漸漸成為一種氛圍,再形成一種文化--而且可能是具有強制性的文化:跟著酸才能得到我群的連帶感。「溝通」時,言論雙方會相互制約:明明我沒那麼憤怒,但看著酸文也忍不住要升級情緒。這不就是挑釁的定義嗎。當然,辯論都是給第三方看的,圍觀者只是等著看誰先自爆。但這種言說方式薪火相傳,成為預設的論戰腔調。

輿論不可或缺,但可欲的應該是「有品質的輿論」。這種溝通--就算內容滿分,但態度惡劣--真的能形成良好的輿論系統嗎?我懷疑。逼人升高仇恨壁壘,讓圍觀者模仿該種言說方式、以進入鄉民「我群」;讓雖有不同觀點但論述能力和氣燄沒那麼高張的人,更遁入沉默螺旋:你很兇,我驚驚。怕被逮著羞辱,想想就算了。然後其他鄉民再圍觀玻璃心破碎一地的,◢▆▅▄▃-崩╰(〒皿〒)╯潰-▃▄▅▆◣

也有人說那就自己變強,別那麼玻璃心。這不也有一點像談霸凌嗎?你不見得是對的,但先怪別人錯了。我開個玩笑、他自己脆弱。一切不過是幽默罷了。懂得笑就不會恨了。

不是要力揮道德大旗,一呼禮節美德。誰不知我這種不合時宜的吶喊,也只是一種螳臂擋車,跟所謂的「時代」「主流」吧啦吧啦……過不去。想補充作者沒有能力或沒有誠意處理的PTT暗面,在講得好像救世主降臨的婉君好棒棒背後,或許已經默默付出的代價。還有,對的,只是想袒護跟我一樣傷不起的玻璃心。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939703_1686404294707180_1922232069072980525_n  

1.

這兩天在看這個,咦是《琅琊榜》全體演員原封不動,搬到民國來嗎?

中國很愛諜報劇,尤其是汪精衛政權那一段:日本扶植的國民黨(汪)(還有代稱:南京)、蔣介石的國民黨(重慶)、共產黨地下組織(延安)。

也很愛凸顯國民黨內部派系的鬥爭,爾虞我詐,顯得共產黨的先賢先烈,是多麼專心致志地抗日,擁有高尚的情操。

而我在想台灣怎麼不流行啦!諜戰片鬥智鬥勇,槍砲彈藥齊飛,明明很好看啊。才想到,喔,不管怎樣重述那段大家都很忙著福澤天下(爭權奪利)的日子,你都是重寫一次「戰敗者的歷史」。

愈努力表演「我們很認真在憂國憂民哪」,愈不能迴避「啊最後怎麼輸到脫褲?」內建在歷史劇情中的質問。

——除非你要認真檢討「我們為何戰敗」(但很難看啦);或反諷地揮灑「對唷我們國民黨那時超腐敗唷……」那看對岸的作品就好了。

如果不要中華民國視角、不要發生在大陸的故事,也有在台灣島上的吧?那就得碰觸台共、左統了。畢竟「諜報」是要有組織才玩得起的事啊。但那「組織」背後,可是赤色中國喔,意識形態是兩岸統一喔。

怎麼想都覺得歷史劇、諜報劇在台灣果然沒有立錐之地。

算了那我們大步向前吧,白色白色的明天等著我們!

2.

好愛這明家四姊弟,劇情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處理這四人的背景,和背景形塑的性格。

他們選擇的政治位置、角色的性格,讓這四人同在一起就有內在張力。

但看他們同桌吃飯、在大宅院前陽光下喝茶打球,又真的羨慕他們亂世中的親近。內裡血濃於水、外又相濡以沫。

尤其是17歲就代替早逝的爸媽接掌家業的長姊明鏡。在《琅琊榜》裡她是在後宮與世無爭、韜光養晦的靜嬪;

在《偽裝者》未出鏡聲先到,把仇家羞辱得狗血淋頭。又動家法,鞭打在汪政府特工組織呼風喚雨的大弟(靳東也是戲精,by the way。),轉頭又對胡歌飾演的小弟寵溺的笑。

只是胡歌演大學生,好像還是不太有說服力吧-.-……。

還有共產黨一現身,我就知道他們要策反胡歌,看這套路多深。胡歌身為威能主角和正義化身,當然、鐵定會加入共產黨啊。

一方面是鋪陳他曾經在巴黎接觸過社會主義等「進步思想」——席捲了20世紀知識份子,前仆後繼生死以之的思想,台灣的教育卻無所著墨;

然而這個新中國又變得如何?愈演這些重述當年抗日救國解民倒懸、青年男女捨身取義的戲碼,不會愈心虛嗎?我看了都好難過。

左看右看,無路可通。只能「政治歸政治」地讚美一聲:劇本身還是好看。

胡歌必須被策反,也可以很簡單解釋:總不能讓他一直待在國民黨軍統,那得怎麼交代啊。

3.

昨天被《偽裝者》氣到了。最玩物喪志的並不是追劇,而是追到後來才發現是爛尾。前面所有撕心裂肺都付諸流水~~

對岸觀眾老於觀賞主旋律諜戰劇,一語精闢:「諜戰劇裡,小日本永遠又笨又壞,很容易被殺死,被耍得團團轉;國民黨總是貪婪,見利忘義,要錢不要命;我黨則親愛精誠,抗日救國。」大概是這樣。

先略過共產黨人一出現,就開始說教,煽動國族主義(我們都是中國人)、強調組織如何紀律嚴明——直接說就是,女主角智商離線啊啊啊!

有一幕是主角群準備劫救日本勞工營的同志,日本人都來搜山了,只有女主角念念不忘漫山遍野大喊特喊,找她昨天剛赤化的青少年。

說好的組織紀律呢?說好的智商呢?編劇犧牲劇情的合理性,只為了一朵聖母白蓮花(還是紅蓮花?我真的不在共產黨語境裡⋯⋯)的綻放。

然後胡歌飾演的男主角還莫名其妙愛她,我真心不懂,是這樣比較好被安排「策反」(就是招募下線,很像直銷欸)嗎?畢竟正義的一方永遠只能是共黨「開國大業」的參與者。

胡歌的年紀要演大學生就不用我說,只能一直吐舌抿唇扮年輕裝可愛。梅宗主的面癱路數,比大學生軍統特務好多了。尤其王凱站在旁邊,一雙鹿眼明明更稚嫩啊卻要被叫哥,怎麼看怎麼怪。

最厲害的就是大哥靳東,完全被圈粉。怎麼那麼會演你告訴我?說你就是家傳三面諜我也相信啊。

當然從快結局,我又開始想「這齣劇最蕩氣回腸的100分結局會是什麼」?按照我之前的框架,必須先看主角的目標:表面的和核心的。

甄嬛表面目標是活下來,最好權傾朝野,登基太后。核心的目標卻是「願得一心人」。100分結局是她表面目標完成、核心目標失落(或者付出的代價太大),這個check。

《潛伏》裡的假國真共間諜夫婦,表面目標是「打贏戰爭」(戰爭的目標通常是日本人和國民黨),核心目標,我認為也是長相廝守。看歷史,共產黨是一定會打贏的,那怎麼在已知的現實結局條件下,創造更高端的戲劇結局?最後給的答案,我是頗滿意。check。

《偽裝者》作為諜戰劇,表面目標也是這些主人翁的事業目標「打贏戰爭」。核心目標我則認為是讓鋪陳了很大篇幅的明家四姊弟,「少一個都不行」。

少一個如果是肉體殞滅,那有點低端;如果能做到迫於形勢而不得不,在靈魂上壞死,那就更好。

這個好結局,它沒做到。到後半段又讓大魔頭開外掛,隨便解決掉特務機關的重裝武力,但又被主角們輕易解決。我真的是看到都露出成龍臉!

所以從今往後都要一一在谷歌上檢查:「偽裝者 爛尾」「琅琊榜 爛尾」「⋯⋯ 爛尾」以防玩物喪志。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異星入境

arrivalteaseronline1-shtkenemasierraleonecoordinates  

好看,想起《索拉力星》,不同維度的科幻,一樣優美但也緩慢到一度使人放棄。

【有雷】

語言學家的設定太好了,之於理論物理學家。為什麼一見面就要人家做數學題呢?噢你想跟他們聊天?我幫你們端咖啡。

我喜歡科幻除了腦洞大開,也喜歡看面對「人類要是真的遇見外星人」這個離地飛行的問題,一個一個人類界的先驅大腦給出,貼地行走(應該吧-.-)的答案。

寫實一點的通常都是內訌成一團啦,表示導演們也不陳義過高。要是訴說人類如何團結一致,大概是幫準備出場的英雄鋪路。

這部片調和了兩者。雖然還是有一點取巧,不過算是通過能給分。調和的關鍵也成為全片劇情的刺點——要是已經預見悲劇,你還會重蹈覆轍嗎?

面對事業或學習,當然要不遷怒不貳過。但萬一是——愛呢?那一刻我也俯首稱臣,成為一個迷信的宿命論者:

我只有此身此地、此時此刻。遇見你是我唯一的命運。

故事從這裡拔地飛行。原來這不只是失婚婦女的事業高峰,甚至祭出七足外星人、人類受巴別塔之詛咒自我分化的大場面,都只是為了:通往你的心。

《索拉力星》告訴我們:全世界,不,全宇宙最遙遠、最荒涼的地方,不在光年之外,不在星雲邊緣,在你兀自星移斗轉的心裡,潛藏在最深深深處你的秘密。

《異星入境》差不多也是啦。但啟動了一個名叫時間的魔法,變成劇情的刺點,也是痛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看你有沒有被說服,或者認為其它東西——配樂、畫面、人物設定⋯⋯有沒有好到足以忽略不計。

我勉強可以忽略不計。畢竟不小心(almost)包場了!

16797897_1681184221895854_8987943649337671680_n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62564261-3291607181  

受許榮哲《小說課3》的引誘,用冷到不想動彈的今天,埋在被窩裡把《霸王別姬》看完。

看之前問電影達人=教練的意見,他只說:「你一定要看。」邊看邊吵教練:「這部片太厲害了,好想找高清版!」他說:「I told you so~~~」

但怎麼我最感到帶入的,不是人人誇讚的張國榮,而是鞏俐。激動到我又去煩教練:「張國榮和鞏俐!神級陣容啊!」兩個角色都剛烈如火,夾在中間的大師兄兩邊不是人,像個傻大個。

她們在生態是敵人,在一些時刻又覆手為雨,恍惚相知。下一刻張國榮又推開鞏俐,或放掉她披上的衣氅。戲子遇上婊子,張力太強大了。

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加《活著》的印象嗎?鞏俐怎麼老演這種性格強悍的悲催角色。許榮哲老提: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大眾文學與純文學的分野——大眾文學由劇情主導,純文學最終要回到人物性格。

《屍速列車》的孔劉捨身護女,可以理解。但犧牲自己、留下無關的孕婦,就是為了劇情和觀眾服務了。純文學的刻畫應該要讓孔劉以孕婦為代價,換取愛女一活(因為前面用了很多段描述他是自私的銀行家)。但這樣安排會遭天譴,所以他也應該(不小心)隨孕婦葬身屍群。

《霸王別姬》,就是性格決定命運最好的範本。處處是導演對張國榮(程蝶衣)的性格刻畫:好強、決絕、從一而終。與其說是對師兄的愛,不如說對京劇的信仰和瘋魔。只有在戲裡,他能一無反顧地愛著楚霸王/大師兄,一無反顧當他的美嬌娥。

戲人不分的表演都有點可怕,「不瘋魔,不成活。」《色戒》最後送上一批人命。《黑天鵝》人格分裂,長出黑色羽毛。好痛。

張國榮的逝世讓這部片成為他永遠的經典。「還活著的」鞏俐,雖然今日漸漸不復以往——跟導演陳凱歌一樣——但兩個角色就像圍繞著光源的影子和魍魎(影子的影子)。

時代遷異,風華絕代成為明日黃花;文革滔天,人人自保,西楚霸王威風不再,只求偷生⋯⋯虞姬虞姬奈若何?無論自縊或自刎,不都是一樣的結局。誰又能真正永遠擁有誰、或什麼?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把「物滿為患」和「肥胖」相提並論,說兩個都是現代社會很嚴重的毛病,也都是人類演化的本能:死命吸收能量,努力囤積所需。

但作者也指出兩者都已造成世界性的課題:慢性疾病,和心靈的難以饜足導致的不幸福。還有沒辦法自我回收的消費系統,對世界造成的剝削與負擔。

所幸,這世界已經從笨重的「物質主義」,漸漸邁向「後物質主義」。後面這群人相較於前者,不那麼在意金錢多寡、物質豐缺,更在意維持它們所需付出的代價,同時也從「物質」轉向「體驗」——

臉書上的炫耀文應該已經很少在展示一些珍貴、稀奇、純粹是金額很高的東西,反而更讓人羨慕嫉妒的是:她他又玩了什麼、吃了什麼、感受了什麼。與其要更好的房子車子,不如旅行、玩耍,與朋友暢談、給家人陪伴。

當然,其中一個解釋是,他們的上一代已經完成「物質」任務,讓後代有餘裕拓寬除了物質生活以外的世界。

--

有一種長者,bag lady,隨身攜帶很多塑膠袋,裝滿家當或者食物。在公共場所窸窸窣窣打開,再小心翼翼勒緊。

塑膠袋方便好用,但總勾起我對囤積者的恐懼:把狹小的居住環境都塞滿這一輩子看過摸過的物質,萬年不化的塑膠袋是所有物件的最佳容器。

從捨不得丟、到刻意撿垃圾回來堆⋯⋯訴說的身體語言是:我的身心還停留在匱乏時代。

--

家父第一次說「吃不下就不要吃」隨即離開餐桌,我佩服到差點站起來鼓掌。

長輩殷殷告誡「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一蔬一飯當知來處不易」,以為貫徹節儉美德,還很多奇怪的恐嚇:非洲人都沒東西吃;我們小時候想吃這個都沒得吃;不要身在福中⋯⋯

好,夠了。

在這個過剩時代,這只是一種對匱乏遺留下來的恐懼,不合時宜的解決方案。剩菜剩飯不會自動飛到非洲人口中,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也不能穿越時空,餵飽那個飢餓的少年的你,只會徒增腰間肉、內臟脂肪和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已。

過度留用物品、過度攝取食物,都源於對匱乏的恐懼。這種恐懼,是窮怕了的人的生理反應。但面對這種恐懼,是認知的相應變化。

書中介紹了幾種現代人對物質過剩的反抗。我喜歡作者的結論:全然逃避體制,成為嬉皮,也會被社會遺忘。不如留在生活裡,但以體驗——而非物質——為目的。

不必儉省成原始生活的「極簡主義者」,但只留用必要的、選擇最好用的物品(如網路與手機)。調整工作時數,抵抗過勞、抵抗「花時間勞動換取慾望式消費」。

對於立志成為廢物,又不捨五光十色排山倒海而來的我,不啻是極具建設性的意見,如何堅忍卓絕活下去的操作型指南。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人覺得突然唱歌起來很尷尬嗎?我前半部都在克服這個毛骨悚然,眼珠移到別的地方,比如字幕上想說:好了啦快停止。而且歌詞實在很讓人出戲。

我是覺得音樂成份沒有達到導演想給觀眾的效果。但當pioneer就是要身先士卒,拋磚是為了引玉,這是很可以期待的路線!台灣快快有在地音樂電影繼續出現。

說故事的部份,一直都有魏德聖凌亂(節奏忽快忽慢)和薄弱(劇情無法說服我,比如感情來得很荒謬——還是這是歌舞劇風格?)的問題。

但結尾收得很好。每條劇情線都走到好的終點。尤其《海角七號》原班人馬幾乎到齊,就算2008那年我並不愛,2017再看到他們(田中千繪!林曉培!馬如龍夫婦!——大概只有茂伯缺席了),好像他鄉遇故知,可以淚光閃閃地問:故鄉寒梅著花未?

——雖然這是一部死硬的台北片:101就算用特效也要入鏡。說好的「我操你媽的台北」呢?舒米恩說了這句經典台詞,是先打預防針嗎。

可惜被討人厭的情人節設定給框架住了。哭過愛過,難不成真的要互撕嗎?還是喜氣洋洋吃團圓飯吧。

這種「發生在一天」的都市愛情散文,還不如《一頁臺北》;想要神秘共濟會陰謀,看達文西密碼也是可以。

棉花糖主唱原來已經那麼大(ㄌㄠˇ)了。真想請她不要再一直嘟嘴裝可愛。還有我要去把宇宙人找出來聽了。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鍵少數》,太好看了吧,我看《姊妹》也是哭到。完全值得一個起立鼓掌!雖然劇情滿平淡也容易預料,但這段歷史本身,就很難讓人不五內翻湧啊。

黑人數學天才女性,在還有種族隔離的美國奮力謀生。雖然已經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但還是處處受人另眼相待。咖啡要喝有色人種咖啡,廁所要上有色人種廁所

——結婚,要用非異性戀法。

黑人是黑人,白人是人;女人是女人,男人是人。

結局一派光明,頗為勵志。在一切昂揚上升,舊的都等待打破的美國1960年代。民權領袖金恩博士出現了,落後的太空競賽逆轉勝了。

整個美國星條旗飛舞,人人鬥志高昂,投身進美國夢、獻身於這個巨大的共同體⋯⋯。

這部片的出現,在今日美國、今日台灣,都有可資對照處。它不甚煽情,我連眼淚都沒滴。它就是平實地講了個在時代的轉彎處、我們已經知道「打勝」了的仗。

——可以這樣說嗎?戰役一直會來,我們要永遠有武裝的準備。要有耐心,要保持憤怒。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翹臀好友借了我這本書,還是金色精裝版的,請我一定要讀。好,我齋戒沐浴後,誠心誠意地翻開,OMG這是要氣死我嗎!

到底阿德勒犯了什麼錯,日本人你要三番兩次「超譯」他?台灣對日文書籍過度進口,根本是良莠不分,囫圇吞棗。

日文書很多這種假學術,口氣都大得很,但證據和邏輯卻很差。科普如此,職場成功類就更不必說了。

把阿德勒拿來當武器,無止盡發射正向光波的商業結合,真是21世紀日本人又一偉大發明,被他們尋尋覓覓挖到寶,這座礦山大概還能再開採(斂財)3-5年。

「一切取決於自己。」「你的思考決定你是誰。」「心隨境轉。」這些陳腔濫調,大概就是整本書的內容了。是超譯愛好者最喜歡的語錄體。

要說思考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我是能接受的,但請給我更複雜的情境、更仔細的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的過程:在什麼狀態需要怎麼想?是什麼機制如何導致什麼反應?

而不是把所有人的差異都輾平,丟到一片曠野,虛無的表示:「只要這樣想就會好起來的唷。」「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而已唷。」

我跟阿德勒再不熟,也拒絕相信他的思想有這麼幼稚!你們也別再跟阿德勒裝熟了拜託。

至於讀者,我則想說兩個故事。產婦朋友說:早知道分娩、哺乳有這麼痛,就不會想懷孕了。都被爽給迷惑。同志朋友說:雖然還是戴了,但好想不戴套。人好容易被爽迷惑。

讀者當然可以各取所需,你只想隨便認識世界,我也無從置喙。但世界與你,哪有這麼容易。把世界用日本人操控的假阿德勒木偶說的話來過度簡化,是危險的啊。

那就是被爽迷惑了而已。總有一天會痛的。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文共賞乎!http://jysnow.pixnet.net/blog/post/1840744(〈外省人書〉/朱天心)

--

新年辦派對的文學紅包袋上,我抄了一段朱天文《荒人手記》。雖然這幾年來思前想後,覺得她沒有認真要寫男同志,不只主角稱縱慾為敗德,開始抗拒肉體,邁向精神戀情;他背後巨大的作者則顯然樂於與文字交歡,我寫故我在,要用寫抵住遺忘。

她就是隻長頸鹿,比較在意她自己,直到《巫言》集大成。當然文字還是很美的。

朋友看到朱天文就廠了一聲:「還好不是朱天心。」

這對曾經呼風喚雨的姊妹作家,真的,好奧妙。朱天文凝結成化石;朱天心從90年代開始文風丕變,從不知有漢的爛漫少女,走向「政治社會」,筆有風雷。

但!是!這個風雷為什麼聽起來這麼古舊?她彷彿在心底創造了一片虛空,保留給她自己美好無比的黃金昔時,那個「外省人」當政,她還不必為「原罪」負責的時代。

這篇〈外省人書〉節錄自2006年發表,而後斷尾的小說〈南都一望〉。這個部落格主已經寫了,

「他們似乎困在某種狀態,沒有前進。(…)但我倒有些羨慕,他這樣執拗的在自己的世界中,卻不妨礙他活在現實與他理解差異甚大的台灣,彷彿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顯然不是尋常人可以做到的。」(評《三十三年夢》)

朱天心在外省人書裡,羅列完身為「外省人二代」「應該」要反省的部分,馬上又反問:那你們福佬人呢?怎麼都不說、都不寫?沉默難道不也是共犯嗎?

我的頭都緩慢朝向地面轉了120度,忍不住更緩慢地問:「……Are ~~~ you ~~~ serious ~~~?」

這讓她前半部的假自省顯得非常虛偽。就是蒙童吵架:好啊好啊我有錯,那你就沒錯嗎?如果是無意的,還能說她無知;但如果有意,就是邪惡了。她要高壓政治環境的見證者和見證者後代「說真相」、「寫事實」……Are you serious ~~~?

她簡直是一顆繭。不,應該倒過來。朱天文越來越把自己活成一顆繭,因為「Oh my god這世界太淫亂,我只想跟自己的文字談戀愛,掰逋。」然後吐絲包裹自己。

朱天心則是氣勢強大,滔滔不絕,但全都是歐巴桑架好部落格後每天連載的抱怨文。如果不是早期的文化資本庇蔭,現在哪裡輪得到她還有空間把書一再一再再版?(《擊壤歌》又有新版本了WTF。)把她稱之為化石好了,活化石好了,偶爾從深海裡吐出泡沫嚇嚇路人,但沒多久旋又回歸平靜。

這世界依然故我,光速前進,演變成朱家姊妹拒絕認識的三頭六臂的大怪人。朱家姊妹依然故我,活在熊熊燃燒的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94想當小寶貝的小宇宙之中。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條故事線的作用是什麼?它明顯比故事主線沉悶許多。本來以為只是尋根,結果硬是翻出案外案。我想,一,作者需要有立場相反於敘事者的對象,與她辯論蓋瑞尚之死的意義、國家之於人民的意義;二,作者需要一個故事結構上的鏡像,作為開啟蓋瑞尚下場的「另一種可能性」。也就是,作為救贖,作為他不再受控於對「祖國」--無論是which one,或者both--的忠誠,所導致的結局。

正因為這樣,兩條故事線不是等重,而是主從。也就挑戰失敗了作者在序中所說的,那些兩股故事線相纏的前行小說。如果只看主線,故事仍是好看的,翻拍成電影不知有多精彩。因為題材而不能在中國出版,雖然可想而知,但也不得替主角叫屈,抱憾。這樣想,也很能夠理解,何以作者需要置入一個結構相等的鏡像,凸顯、也指控對國家的愚忠,冷冷辯證國家與她的子民,究竟「誰背叛了誰?」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次嘗試寫兩種版本:文青版與大眾版。看不懂可以拉到下半部看大眾白話簡單版!

2016 七大好書(如果可以複雜,誰想要簡單版)

38選七

1有故事的人,坦白講。:那些愛與勇氣的人生啟示  /壹週刊人物組,時報出版

沒有頒給同時出版的「對照組」《華麗的告解》,老實說,還是因為我對小人物的偏心。《華麗的告解》沒有不好,只是執筆人還是太有存在感。《有故事的人》是由好幾位爐火純青的記者共同寫作,在記錄他者之餘,已沒有篇幅、故沒有餘裕,加入向讀者揮手,以尋求識別的姿勢。比方思考,批評。這些小人的故事本身就撼人到,再無須多少雕琢。大人物有時是相反,得處心積慮讓它開花。

最後,這是困擾我自己很久的問題之一:我們這些能夠且願意執筆,文從字順交代自己的人,已經是一個封閉的圈子。還缺我一個同質異構的自體增生、自我重複嗎?真正差別、以致精彩,值得被記下的故事,都由這些小人物帶進棺材裡了。基於這點,格外感謝這批記者,在有生之年,替我們在社會結構輾壓成粉齎最下端,嗚咽的咽喉深處,搶救出那很可能不被聽見的聲音。

2臺北女生 /許菁芳,二魚文化

我有朋友說:她說的東西,沒有不好,就是太簡單了。在高牆與雞蛋之間,要選擇雞蛋,這種政治正確,是膝反射。我覺得對,但我還是愛它。在詰屈聱牙的口水戰裡,我愛它毫不掩飾的政治正確。我喜歡它森七七:「……自甘沉淪的台灣人。」朋友說:2008~2016,尤其是2012,真的有好多學長姐因為這個原因離開台灣。

--你們這麼灑脫的走,留下什麼給我們呢?這關算我唯一過不去的地方。想到就怒火中燒。能走的就走啊,給我們沒那麼多資本走不動走不了的為你燃成灰燼,報效這個不知前世今生的國家。散文和寫作者太接近了,一個箭步就能指到鼻子上。

只是--光聽到這些年代,就能心領神會無須腳註的,就是這本散文想要召喚的對象。就算如此,我也願意看了白幡就魂兮歸矣,聞到流蘇就心旌搖曳。有太多共同的符碼,我亦自甘沉淪於大學時光。又寂寞又美好。世界排山倒海迎接我初來乍到,生猛有力又遍地荊棘,又痛又過癮。如果再一次,我也不能過得更精彩。但讀這本書能讓我回到過去,彷彿拾起遺落在很前頭的失物,久遠到自己都忘了是什麼。

就算我知道作者和讀者幽冥兩契,是階級結構在裡頭作祟。我們可以光因為辨識、串起這些符號就得到優越,我,仍然心嚮往之。優越感也是貧瘠的我們刷存在感的方式。我似乎不太在意她,比較在意自己。所以,這算是很私心的推薦吧。

3文青之死 /賴香吟,印刻出版

賴香吟跨越了台灣文學的死亡山脈,翻過重巒疊嶂又近在眼前的黑色奇萊,寫出的「生之書」。I love《神鬼傳奇》,金色大書能帶走生命,相反的,黑色大書反而賦予印和闐新生。這就是一本黑色大書。每一景都是死亡,肉體的死亡、理想的幻滅、靈魂的墜落……各種意義,玉體橫陳的死。這是魔術:藉由死亡展示生之奧義。她對於「那個死亡」不斷來回辯證:生難道就好嗎?死的積極意義正在於:被迫直面生的有限。她從「被留下來」的倖存者,活成「留下來」的自願者。

是《挪威的森林》的渡邊,在經過那個死到宇宙盡頭的直子後,終於能擦去眼淚說:嘿,木漉,我是選擇活下來的。最後遇見了生之繁茂的綠。賴香吟精細觀看著死,臨摹著死的外型,創造了小小的、對於生的呵護寶愛。我很欣慰她做到這點,這讓她劈開一條道路,人煙罕至,但背影看起來過盡千帆,安心穩妥,理直氣和。

4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 /劉若凡,衛城出版(2015)

這是發生在台灣現實存在的《蒼蠅王》,弱肉強食:長於論述的師生,壓倒關心療癒與輔導的;說話大聲的人,容易吃到糖果。但我更想說另一個面向:這也是師生不再上下從屬,而能平起平坐的世界。這個世界沒有前例可循,所有人都像王安憶《啟蒙時代》最後,站在廢墟上赤裸著、但也頂天立地的少年。在黑暗中摸索,在荒原裡建制。建制規範,也重新連結人與人的關係,尤其摸索非典型的「師與生」的關係。

我喜歡那個殘暴的案例:校方片面規範的「三大天條」、片面決定宿舍作息,都引發茶壺裡的風暴。最可怕的不是學生吵吵嚷嚷,最可怕的是他們安靜無聲,從此關閉溝通。本來由師生雙向協作的學校體系土崩瓦解。且看後來他們怎麼花費極大力氣重啟協商,最重要的,修復彼此的信任。這簡直是個微型的社會實驗場。我不知道這些學生(或老師)作為實驗對象是否符合倫理,他們長大後又如何接受這個強迫你俯首馴服、名之社會化的世界。但我非常感動。像一場名為長大的夢。我想成為自己,我想看看自己是什麼、如何辦到、又要犧牲幾何。這本就不是容易的事。是所有人的信任共同促成了這個機會。理解人,重要權威者的幻滅、和自己的侷限,這就是「成為一個人」的必經之路啊。

5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 /飲茶,大牌出版

這是一本哲普書。我熱愛各種知識的普及書。特別是哲學史。哲學發展內在的性格,有種不斷推翻前朝、打臉長輩的暴力感,酣暢淋漓。然後這個作者飲茶,滿好的。他之前就出過西方東方哲學各一本,把從古到今的哲學家叫上擂台PK。讀了這本書,覺得竟然有個學科像堵塞而淘氣的胰臟,把自己從內部消化掉:後結構主義解構了最後一尊神,結構主義;最後也把自己解構掉。維根斯坦以「語言遊戲」為哲學敲響喪鐘,布希亞還要說「時代已經結束在這,不會再出現新的主義!」來鞭屍。這不是很令人振奮嗎?叛逆到最後就銷融自己,狂得我拍爛手叫破好。

讓我選進這本書的,是最後的結論。作者預期「下一個時代可能的哲學」會是什麼呢?如果按照每個時代的主流哲學都是為了解決當代社會文化的病根,那麼,人們如何不用再勞動(工作)、屬於「大量的閒暇」的哲學,會是下一代啟蒙心智的哲學。尼特族是真正的哲學家。被他點名拯救世界的彌賽亞,持續的等待果陀。

6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 /尹雯慧,台灣圖博之友會

西藏(Tibet)對台灣是個重要的他者:面對同一個侵略者,要處理流亡(後裔)的問題。但西藏更可憐,自己的國家沒了,要冒命翻山到別人國家。達賴喇嘛駐錫的小山城達蘭薩拉(Dharamsala),曾經是一個稍有體制的收容中心,但日漸變成一個轉口港:從境內到境外的藏人不為待下,他們到這裡學完境內不能教的傳統藏人教育,還要再回去。或者短暫停留,看看能不能申請到先進國家的難民簽證,奔赴更好的前程。

我到過達蘭薩拉,是個天空高遠的山城,印度人和藏人駁雜而居,簡直要說:寧靜致遠。但不,流亡者在佛低垂的慈目下先是手足無措,繼而無所事事,可能染上毒癮、性病,反正--彷彿沒有明天。尹雯慧用七個流亡到達蘭薩拉的圖博人來說故事,以繡繪藏地唐卡的耐心,映射一個值得台灣人認識的異族兄弟。

7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花亦芬,先覺出版

我不知道大家對「轉型正義」的認識。曾經我也認為這是一個政客的困獸之鬥,想要鬥倒敵人的政治操作。大一時還在筆記上寫:「……你怎麼知道清算別人後,被清算的不是你?」呃,我錯了。韓國的用語更簡單,就叫「歷史導正」或「過去釐清」。本來清算這個詞是中性的,但在中文語境裡因為文革黑掉了。不過原始的意義就是指:還原過去發生的事,讓它再也不要發生。

這本書是國際的轉型正義模範生,德國,的轉型正義過程全紀錄。對磨刀霍霍準備進行轉型正義的台灣,我想仍是普及相關知識的操作手冊。原來德國不是一打完仗就知道什麼叫轉型正義、就知道該怎麼做。是大量的辯論、否認、受傷中,慢慢孕育結痂。作者也提及在轉型正義匱乏的年代,德國人如何壓抑戰爭陰影(受害者與加害者皆然),集體的歷史不義,如何引發集體的心理不健康,最後禍及子孫。德國的轉型正義還不只一次,要做兩次:一次去除納粹,一次釐清東德共產政權壓迫。這麼艱難的事人家做到了,眼前還有也正舉步維艱、但努力向前的韓國。台灣人可以讀讀這本書,想想有沒有轉型正義的需要,如果有又該怎麼做。

 

 


 

2016 七大好書(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版)

38選七

1有故事的人,坦白講。:那些愛與勇氣的人生啟示  /壹週刊人物組,時報出版

有一本書是同時出的,叫《華麗的告解》,它是寫一些總統、市長或名人。沒選它是因為作者好像比較想刷存在感。是比較喔。不是說寫《有故事的人》的記者群不想,只是文章太短了,沒辦法加太多自己的話。而且小人物的故事本身就很精采了,不用再錦上添花。

再來這本書讓我想到自己的問題。就很不想再寫東西,或寫東西之前很猶豫。因為我寫的東西就已經跟別人很像了啊,基本上都是不缺錢不缺時間的人寫的。但這些人的生活條件都差不多,故事就很像複製貼上一樣。真正懷有精彩故事的人,可能很窮、很忙,反而沒有那個美國時間,把它精彩的故事寫出來。所以這些記者做得很棒。

2臺北女生 /許菁芳,二魚文化

我朋友說它沒有不好,但太簡單了。我覺得也對啦,但複雜了太久,人家覺得簡單也滿有力量的啊。這本書很生氣,罵2008年的台灣人自甘沉淪。朋友說因為國民黨又上台,很多學長姐真的跑出國讀書。

這是我唯一不爽的地方吧。你們能出去讀書,像我一樣笨或沒錢的人呢?幫你守著你不要的台灣,是什麼意思?拿錢來啊。

不過,說到底,我就是這本書想要交的朋友,我猜啦。因為我聽到關鍵年代馬上就知道它要說什麼。有些人可能會罵這點,但我還是願意跟它做朋友。做不到朋友的人可能是因為嫉妒。我沉淪大學的回憶。這本書讓我有回到過去的感覺。我知道是因為我們家都算有錢,讓我們都能念台大,所以我才會被書裡頭的共同點給吸引到。但是沒關係,我還是愛它。但是比較個人私心的。

3文青之死 /賴香吟,印刻出版

很好看的小說。賴香吟之前的小說都刻意避諱她有個作家好朋友死掉的事情。上本書大力寫認識她的過程之後,感覺賴已經成功放下了。她這本書雖然都是寫死,很多不同的死,但都是為了跟你說:就是因為有死,所以生命很寶貴。因為時間會過去,所以現在很重要。

這是一條人不多的路,我覺得賴香吟很堅強勇敢。

4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 /劉若凡,衛城出版(2015)

這所學校裡的老師跟學生是同樣的地位。所以校規應該也要一起討論。但學校竟然自己宣布幾個不能違反的事項,稱為天條,還硬性規定宿舍的作息時間。學生氣氣。有人激烈的抗爭,但也有人選擇不抗爭,但是也不跟學校溝通了。但這就完蛋了,因為學校本來都是兩邊要一起討論才能作決定,現在另一邊很冷漠,也不幫忙管理學校秩序。校方只能想辦法重新建立好兩邊的關係。

這個過程很讓我感動。因為它真正把正在長大的青少年當人看。在小時候如果我們就學到:爸媽老師不一定是對的,是人就有錯誤的地方、不會的事情,我也是人。這就是成長呀。而不是全部都給很兇的訓導主任去管,小朋友只要照做照聽,最後就出社會變成被壓榨的成人。

5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 /飲茶,大牌出版

這是一本把哲學講得很簡單的書。據它所說,哲學把自己給毀滅掉了。有哲學家說唉唷我們玩的就是語言遊戲啦,不用認真。有哲學家說時代結束囉,掰餔。很叛逆吧!叛逆本來就是哲學的本色,你可以用哲學思考來對大人或社會進行叛逆。但最後叛逆到把自己變不見了,Magic!

不過最棒的是它最後說,下一個世代會影響很多人的哲學,將會是告訴我們:為什麼不用工作是對的的哲學。我很期待,因為我討厭工作討厭上班賺錢。日本有一群不工作的人叫尼特族,它說他們是哲學家。我完全認同!

6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 /尹雯慧,台灣圖博之友會

西藏跟台灣很相近,都被中國威脅說是他們的土地。但西藏更可憐,西藏徹底不見了,西藏人又稱圖博人只好爬喜馬拉雅山到印度去。印度北邊有個小山城是收容這些西藏人的,但這些西藏人都不待在這,他們想在這學完西藏的傳統知識之後回中國,或者再想辦法去先進國家住。

所以這個小山城就越來越糟糕,等在裡頭的人找不到工作,可能會吸毒或染病。這本書用了七個西藏人的經驗來講整個西藏的故事,處境很雷同的台灣人一定要看。

7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花亦芬,先覺出版

轉型正義這個名詞聽起來很難,但意思就是:要檢討以前很壞的政府,把加害者和受害者都查清楚,然後設計辦法讓事情不要再發生。台灣都不知道要怎麼樣做,我覺得可以看一下德國的經驗,大家都很推崇德國。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書分享會的前一天,我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七個流亡到印度達蘭薩拉的圖博人,波瀾壯闊的生命故事。前幾天我說自己正在考察極權體制為什麼不可能,或者問:為什麼非得拒絕極權的誘惑?圖博歷史斑斑可考,給了答案。對於我這樣輕鬆地把極權當成一種思想實驗,他們的故事,簡直讓我像被誰甩了耳光。(本文混用「西藏」與「圖博」)

對於在達蘭薩拉的藏人而言,流亡往往意味著:沒有審判的逮捕,沒有盡頭的刑求,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冰天雪地,前途未卜,生死難料。是什麼驅使他們付出高額成本,拋棄故鄉、冒命出逃、還要到異地重新學習語言技能,匍匐謀生?就是1959年後「解放」藏區的中共政權。他們禁絕藏語、搗毀寺廟、禁止藏人家中供奉達賴喇嘛肖像。鐵路通車,以便運送高原礦藏;移居漢人,讓藏人在自己的土地變成少數人。

是那個再大聲嚷嚷大國崛起,也不能抵銷雙手沾滿鮮血的國家。

我不知道民主能不能永遠避免這種悲劇,但我知道極權一定不能。還要腆著臉說很多謊話,或叫你看眼前的錢錢錢,讓你忘記後頭屍骨滿坑。

如果我來設計一套閱讀課,第一部分可能從個體出發,「我是誰?」繞道群體,「我們是誰?」來開展閱讀系譜。眾所周知,「我們」總由「他們」構成。對於台灣,有一個巨大的他們就是中國。台灣是什麼?講不清楚,但「總之就是個『不是中國』的存在。」圖博也是。圖博是什麼?不好說,但總之「不是中國」。

這些同樣標榜著「不是中國」的地區,唯有台灣非常幸運的孤懸海外,不受中共政權業力所及。同邦兄弟有不同命運不必然慚愧,同邦兄弟不識彼此的身世和苦難,卻讓人遺憾。作者寫她和台灣學生團在達蘭薩拉辦一場台灣電影展,因為圖博人不見得知道台灣在哪、台灣不是中國、簡繁中文的差異。輕描淡寫,幾乎有種溫馨,但細想卻想哭。

尹雯慧就有本事,在日常貼近處,寫甜茶的滋味、寫混亂的房間、寫受訪者的目光閃爍、寫前政治犯的雲淡風輕……卻殺來一股綿長的後勁。像從故鄉方向,越過山脈雪峰,颳來的風。吹著不是身體寒冷,是塵滿面、鬢如霜;是少小離家,鄉音無改。即使還能相見,兒童也已不相識。離開故土多年,你就成了永久的客,要受笑問何處來。

流亡不只是空間的,還是時間的:你來到異鄉是客,你回到故鄉以為自己不再是客,但那也早已不是你記憶裡「那個」故鄉了。這首詩何其寫實,又因寫實而殘忍。(當然那笑面迎來的兒童則是挺機掰的)

在達蘭薩拉傾斜的街道上,抬眼可見一座積雪的雪峰。一天深夜比平常更冷,我在陽台撐著手機照明寫日記,受不了趕快鑽回房間。隔天起床,所有人同時驚呼雪線下降。雪再往下多下一點,冬天的達蘭薩拉也會降雪。那時從境內流亡出來的藏人,也許終於能找到多一點點家鄉的相似,伴生想念的依靠。

但很多很多人,都已經是流亡第二、三代,土生土長於印度的流亡後代了。如作者說,他們吃PIZZA比吃糌粑多,英文、印第語(Hindi)可能比藏語流利,幾乎都受過印度的高等教育。圖博傳統服飾經過改良,才能適應熱帶印度。(雖然達蘭薩拉已經是個有海拔的微涼山城)他們對雪,也許就像南國台灣的我們一樣陌生。我其實好奇,為什麼他們沒有經歷如同台灣外省第二三四代的「土著化」,變得認同自己長大的印度?

很美的導覽少女,是該地學生基進組織SFT(Students for a Free Tibet)的成員。我後來才知她畢業自德里大學,臉書上不乏替還堪稱保守的藏人女性發聲的片段,有她受採訪、也有她自己的文章。她用印第語替我們轉達意見給技術驚魂的駕駛,用藏語和族人交談,用英文和我們聊天,寫女性主義論述(勉強讀得出關鍵字),還在臉書上用韓文轉貼K Pop。在能眺望整片山谷的Pema Thang旅館餐廳,她給我看自己寫的一首英文詩,鋪排她在圖博文化和印度文化間的夾擊。融合、或者兩難?她說Tashi delek(藏語問安)、也說Namasthae(印第語問安);她穿紗麗、也穿藏袍;她住過德里,也享受達蘭薩拉……

我大為震動。我的泰文老師常常搖頭嘆氣:台灣人普遍不重視東南亞的歷史。我想,如果我們非得從他者來認識自我、用「他們」來識別「我們」,那麼無論從現實政治上,或者認識論上,都不應該跳過圖博--第三世界在東西冷戰時能群聚,牽引國際政治板塊,那麼抗拒「成為中國」的周邊地區與國家,更應該彼此熟悉,互為奧援,這個真的責無旁貸。

相較於政治中國這個他者,圖博、尤其達蘭薩拉流亡社群,更是一個「親近的他者」。可以說藏傳佛教、達賴喇嘛尊者智慧無遠弗屆,也可以說同樣在新興民主上前後同行,但我更想說,他們面臨的苦痛與我們相似、但更深,他們求索的認同(我是誰?)與我們相似、但更切身。畢竟寄居在別人國家的土地上,達蘭薩拉又像個沒有明天的轉口港,有人待下,但更多人等著一紙難民證,引渡他們飛往四面八方。

書腰的文案因此意味深長,所有對他者的凝視無不是轉身回來,看看自己,一路走來的泥腳印,身上共有的百孔千瘡:「引領我們走進世界--也走向自己。」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家冥冥之中沒有買《灣生回家》的書,無論一出版就掀起討論的初版,或者搭上電影上映的再版。

倒是看了《灣生回家》紀錄片,大哭,愣愣在巷弄中遊走許久。

呃,不過買了《我在南方的家》,也是看上陳宣儒(化名田中實加)將灣生推上公共注目的貢獻。但隨即因為整本書寫太爛而花了兩個星期與讀書會友人徹底接力批評一輪後,決定捐棄於二手書店。

但現在那本書好像還在人家包裝的紙盒裡還沒寄出啊啊啊啊我的二手價可能只能用10元賣出,看有沒有人要以「說謊機制/謊言研究」或「名氣響亮的失敗小說:文學社會學的一種現象」之理由,大發慈悲購買了!

在這風口浪尖,就讓我們溫習《我在南方的家》之批評,繼向甄嬛與黑猩猩道歉後,看看為什麼也要向神奇寶貝道歉吧。

--

《我在南方的家》:我向神奇寶貝致歉

好難看。

念在令作者聲名鵲起的前作,翻拍成紀錄片之好看又有價值,早就先自我施打預防針:小說初試啼聲可能偶有失蹄,就不要太嚴苛。

沒想到根本是災難……

情節之流水帳完全就是把史料照本宣科塞進去,荒唐的轉折只為了騰出空間寫那些,史料上看來好有趣、不忍割捨的手筆,卻付出合理和流暢作為代價。人物非常僵硬,每章前面安排的主人公日記根本毫無必要,感覺只是作者自我提醒「這章別忘了寫什麼」的創作筆記。

直到讀書會同伴安慰/提醒我,不妨把它當成言情小說,或青春戀愛漫畫來看就好了。我說沒錯,我半小時前終於放棄以往的高標準,發現裡頭--沒有什麼陰謀或意外,像人工智能套用公式寫的,伏筆最多大概埋兩頁,人物跟紙一樣扁平很好,因為每個人都是可靠的敘事者,沒有人有心機,或說故事本身不給人有心機的空間。即使有也像八點檔一樣可預期,會把所有計策向攝影機一字不漏的分享吧。我講即我想,yeah。

我說:你不覺得很像神奇寶貝嗎?一直有事件發生(打鬥~進化~但大家還是相親相愛永結同心!)

友:拜託,神奇寶貝很有深度好嗎!它還有很複雜的屬性相剋系統OK!

我:OK我竟然將《我在南方的家》與神奇寶貝相提並論,我慎重向神奇寶貝致歉。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堡奇人第7集,在日屬太平洋合眾國辦公的貿易部長,有個神奇的能力,可以禪定來穿越時空,離開軸心國戰勝的宇宙,來到同盟國戰勝的1960年代。

在那個平行世界裡,他和日本妻子、日裔但認同美國的兒子,仍住在一起。據說他對兒子和他的美國媳婦大發雷霆,甚至遷怒到混血孫子身上,家人氣氛緊繃。剛穿越回來時,他對兒子防他接近孫子,和桌上老妻的離婚協議書一頭霧水。

他的美國媳婦,是軸心國戰勝宇宙裡的女主角,因為妹妹被日本殖民者擊斃,追查真相,陰錯陽差成為地下反抗組織的一員。在另一個時空,他們是岳父和媳婦;在這裡卻是deja vu牽引,有一面之緣的職員與上司。

這個女主角曾經提及,她成長環境的日本殖民者有一種文化技術,叫作「金繕」,用膠黏合破碎的器物,再細密地敷以金粉金箔。雖然修繕後的器物不復從前耐用,但精緻依舊,且曾經破損,心意和外貌更添氣韻。

人的關係,常常就像金繕。

金繕修復耗工,能受到這個眷顧的,多半是質料昂貴的器皿。貿易部長翻開他的典藏盒,除了「支那事變從軍記章」(日本兵二戰紀念徽),裡頭還有隻破損的杯子,寫著他的名字、和「閣下」的頭銜。

媳婦說,你忘了嗎?他很驚訝是自己擲壞的,「還差一點傷了小孩。」

他慎重其事的調了膠,細密地覆上金漆,走向襁褓裡的孫子。兒子難得對他說了日語:「お父さん、どうしたの?」(爸,怎麼了?)部長雙手捧著,向兒子微微欠身,獻上那只金繕後的杯子。

杯子的材質一點都不稀有。稀有的是別的東西。

15578228_1609210559093221_5726080229777199000_o  

(‧圖片來源:http://blog.udn.com/cty43115/19837444)
這象徵實在太好了啊!!!!!金繕好美啊!!!!!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錯沒錯,真真是極好的,而且我還辨認出某一位書裡的台大男生。是我大學裡認識最溫暖的靈魂之一。

之前寫過散文衰落的幾個原因。那時讀了幾本新舊作家的散文集,非常失望。

我認為的兩個原因,1.是散文的定義建立在可憐的刪去法:不是小說不是詩、不是報導不是科普⋯⋯不斷被削去,稍微寫多一點就會溢出散文的分類邊界,它能承載的東西就日益稀薄。

2.是散文面臨的外在環境。如果我們要方法,有工具書、有網路上領域更怪奇、操作更明確的資訊;我們要知識,直接讀學術、讀科普、讀報導;如果要快感⋯⋯我們氾濫成災地打電動看劇,更想不通還有比散文更無聊的東西(好啦,詩,對我而言XD)。

這兩個問題一直都在,愈晚近愈嚴重。然而正因我曾經這樣否定散文,所以讀到李菁芳,最驚嘆的除了自我帶入的親近、她揉和女性/知識份子的/情感的鬼斧神工,而更是:

所以到底why我會覺得這本散文fucking好!!!!! 這個文體還是有它特出、精到處,故可以期待呢?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夜想說再打一場鬥陣好了,結果死超慘,決定莊嚴隆重的在床上翻開許菁芳學姊這本書。

其實我跟她不認識,只是她的文章一直提到臺大,生活圈、知識修習領域高度重疊,卻不是讓我想閃躲的學術、社運瑣事餖飣,也不是意氣風發還想若無其事的謙抑。

就是誠誠懇懇的青春往事,從臺大四月白流蘇頭上榨下來酸楚的蜜。

我愛她寫自己,寫中國前男友,寫臺大男孩。見微知著的個人即政治,張娟芬說的「女性主義成為我的指紋」,不思量、自難忘的知識內化。

離開校園以後,那一套語言已經成為一種暗號,召喚往事只能回味的暗香浮動。在生活裡、在app上,有人那樣簡單又滑稽地提到勞動(而非工作)、提到318(而非太陽花)、提到社會學哲學台灣研究(而非安安住哪給約嗎),還是會讓我喀噠一響,眼睛瞇瞇亮。

我在大學時代不算快樂。台北的記憶總不是快樂的,像蒙了一層霧。那個時代還沒有霧霾。無論是感覺,或者知識,都難以言說。朦朦朧朧,像霧裡看花。台北的雨天很多。尤其這個季節。反手一揉,能擠出水花,身心都是潮濕的。

我會被朋友摳出來,已經半學期沒在課堂上碰頭。她忙於社務,我忙於抵抗失眠,但不約而同,或我接受她的建議,都在深夜到處騎腳踏車,滿城漫走。

我們鑽到一間一間咖啡廳,躲台北冬天想讓人長眠的寒風,手冷冰冰但腦熱烘烘地讀沒上課所以看嘸的天書理論。馬克思的聲嘶力竭、涂爾幹的碎碎唸韋伯的murmur,至今我還分不清後兩者的差異。倒是很喜歡標新立異、風格詭譎的齊美爾。他不被列入古典三大家,這種邊緣感,很像我。

雖然我不是生理女,但相信學姊並不介意我到這個標籤底下插隊落戶。我來往過許多台北女生,過的生活也很台北女生。我們的愛很像。和讀不懂的書、看不清的人周旋。也愛也恨過很多東西。

有個社會學概念是這樣的。世界上沒有純粹的「一見鍾情」,有的只是你以為一見鍾情背後的「門當戶對」。覺得很聊得來?覺得彼此很相似?因為你們擁有無比貼近的社會經濟地位,所以才讓你們的生長歷程、發展出的世界觀,貼近到足以交談。

我必須承認,要不是和這位其實在校內完全不認識的學姊,有過這麼高度重合的人際關係、生命歷程,我也不會這麼輕易陷入往事並不如煙的玫瑰色憶往,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淚光閃閃。

但她把青春寫得太好了。每一頁都讓我心旌搖曳。

我像一台功率良好的收音機,接收她向宇宙發射的那些暗號。即使背後有門當戶對,這種毫不浪漫的機制作動,還是可以拉扯出一片活色生香的羅曼史吧?我就像書裡的臺大男生一樣少女心迸發啊(雖然一直都過剩)。

雖然不總是快樂,但回憶總是好的。那些日子意志渙散又情緒激烈,遇事還是能即興一段隻手遮天,翻雲覆雨,這種拿手好戲。在時光的風浪裡,多開心長成台北女生。

這榮登我心中新世代散文天后無誤了吧。如果湯舒雯學姊再不出書的話。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麗的假期」是韓國光州事件(1980)軍事鎮壓的行動代號;這是當時下令鎮壓的軍頭總統全斗煥,和他的好ㄆ友盧泰愚。

據官方報導,光州事件造成了191人死亡,近一千人輕重傷傷,另有數百人失蹤。這件悲劇敲響了韓國軍事獨裁政權的喪鐘。

1988年韓國開始民主化,1996年經由立法,不設追訴時效,先後任總統的兩個主事者遭到起訴,分別判處有期與無期徒刑定讞。這一刻形同韓國轉型正義的開端。

演講者朱立熙老師說,韓國的用詞非常淺白,叫作「過去釐清」或「歷史導正」,「轉型正義還是聽不懂,太不親民。」

還有那份劃時代的判決書,形成民主化過程的經典判例:「⋯⋯成功的政變,仍須受到法律的制裁。政變並非革命。」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劉真是地表最帥大叔,雖然他在《熔爐》裡因為過於悲愴而無所發揮,只能時而呆若木雞,時而眼眶含淚。

讀小說的時候我就哭到不行,完全無法想像。如果這事件發生在強國,也許還能一句不意外。但是21世紀的大韓民國?像亞裔美國人出來指證歷歷,白人叫她滾回中國、或再三追問:你英文怎麼說得那麼好?都值得一個hashtag:這是2016年。

時代很難必其功於一役,有時不免要相互詢問:今夕何夕?

整個聾啞學校都是校長、主任、老師們的禁臠肉便器。被強暴,毒打,只能哀嚎。比畫手語,聽人看不懂,好不容易爭取到手語通譯,還要被控證詞可疑。

女主角說,孩子們聽不到也好,夾道吶喊控告校長、出庭作證的孩子,是「為了錢污衊教會長老的魔鬼」。辯方律師左右打點男主角、控方檢察官,又首度執業,受韓國法界潛規則讓利輕判,女主角還是抱緊女孩,不讓她看到冠冕堂皇、行禮如儀,粗暴的言語。她是聾啞、孤兒,還有輕度智障。

另一個聰明的聾人女孩,一關關破了辯方設下的障礙,成功取信法官:「我是被強暴的人;我目睹朋友受暴。」整座法庭、整個戲廳、我的心裡,都為之震動。

最錐心的是,孩子們對「犯罪受罰」的期待,卻要幻滅在醜陋的「大人的利益交換」裡。失去弟弟、被性侵未遂長期毆打的男孩,激動、無聲的比著手語:誰說我原諒他了?他沒有乞求我和弟弟的寬恕,我沒有原諒他!你答應過的、你答應過的⋯⋯

一票童星都太早慧了,真實得讓人於心不忍。只要特寫他們安靜的淚痕,身旁二十個觀眾就會此起彼落,傳來聽人的哭聲。

把壞人設計得那麼噁心,實在太刻板、太成功了。我只是在想萬一侵犯者是孔劉老師,救贖的大人是禿頭佬歐吉桑。第一是罪惡就要跟著票房一起石沉大海,第二就是意圖讓觀眾爭取被侵的資格。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