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書和電影等等》 (10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4671295_1538901792790765_7642125293636025044_n  

1.

大一有一堂電影分析的課,雖然只上過一堂,但在期末還是擠出萬字報告,完全犧牲社會學甲這類的課程。我挑的電影是《風聲》,蘇有朋、黃曉明、周迅、李冰冰主演,後來雙姝鬥,由李冰冰拿到金馬獎影后的諜報片。

非常好看,雖然我朋友都表示不理解。詭譎陰沉的時刻,雕梁畫棟,衣香鬢影,背景卻是古典樂。雙姝的對手戲到今天看都還有光爆。她們的旗袍扮相簡直讓我開始成為周迅腦粉。

昨天發現這齣2008年中國的諜報連續劇,讓我重新尋回生命的意義。

男主角在國民黨從事特務,女友是忠貞的共產黨員。那時已到抗戰盡頭,日本人快投降了,國民黨情報機構山頭林立(軍統、中統、CC,複雜得),又互相和共產黨滲透「策反」。就是拉人。

男主角本來覺得這就是工作,但陰差陽錯,發覺國民黨大佬公器私用和貪污腐敗,鬼使神差覺得改投共黨也沒有不好,於是長期接受共黨指示,在國民黨情報高層擔任潛伏間諜。

女友在組織指揮下下落不明,卻派了一個不識字的鄉下女人,太行山裡共軍抗日游擊戰小隊長,來給她當表面上的夫人。

這些民國宮鬥倒是讓我想起最愛的清朝宮鬥。男人並沒有比較光明磊落,只要是人就有主義與信仰,也有利益和私心。

除了偶爾提起共產黨就會迸出慷慨澎湃的音樂,然後角色開始很激動要為國為民之外的殭屍片段,其它的陰謀智計、主角活在政治鬥爭的刀尖上的緊繃,都超級好看。

只要知道敘事者的史觀就能先對一定有的民族情懷免疫,就可以輕鬆欣賞劇情,並且開了一排民國史的標籤頁待讀。

2.

 

我看完《潛伏》了。

經過甄嬛傳,我心中對於戲劇的經典結局很明確,就是「主角在形式上成功、但實質上失敗了」,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被推上一個憾人的高峰,譫妄一些無常、我命--這個失敗大部分是失去重要的人、失去重要的東西,最一刀斃命的東西就是初衷的遺落。

畢竟鬥爭片裡要死太多人了,人命可以悲傷,但不是那麼重要。

甄嬛傳中,甄家三個女兒不是進入皇室,就是嫁給王爺,甄嬛本人成為太后,權傾朝野。形式上她成功了,活到最後、所有政敵都被消滅。

然而實質上對她而言,她終究失敗,或者說她付出的代價太龐大了。她犧牲的事物已經綿裡藏針在戲的最前頭,在終末冷不防出來刺痛觀眾握著棉花的手。

第76集:「臣妾要這天下來做什麼呢?臣妾想要的,始終沒有得到。」第5集:「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形勢比人強,再不甘願,角色也得做出某些選擇。然而選擇終將付出代價。那是即使最後「成功」也不能挽救的失敗。能寫出這種受形勢駕凌,無可奈何的倖存,是最高段數的劇本。

所以邊追劇我就邊在想《潛伏》最好的結局是什麼?歷史的結局我們已經知道了,共產黨戰勝,這段潛伏的夫妻必將受到表揚。這種表面上成功最大的缺憾是什麼?也就是在史實的框架中,卻迴旋出最強烈的戲劇張力,做法是什麼?

--兩人中有一人死亡,違反他們約定的「一起活到解放」?哪一個死更壯懷激烈?應該是余則成。翠平懷孕,腹中遺子,覆蹈余則成當初的讖言:一個寡婦帶上孩子,來給丈夫哭墳。

最後還是證明我段數太低,道行尚淺啊。人再寫怎麼寫得過現實呢?好多網友在下面評論「某黨嘴臉太透徹了」。回頭再看劇本,你要在2008年「主旋律」號角響起時突圍而出,歌功頌黨國,又得只讓閱眾看出最後一點點暗諷的意思。

處心積慮,埋兵伏將啊,這本身也是一種潛伏吧。

鬥爭片裡要死太多人了。最沉痛的悲傷是活著,都活著。但不是我們本來想要活成的樣子。主義等主義的撕毀,理想待理想的幻滅。網友指出,劇裡人人都有私慾,只那個(好幾次要為主角捏冷汗的)帥反派,「才是真正愛中國的人啊」,他一出場就說了:有一天他要讓孩子人人有書念。

歷史之下,人是什麼?理想實現,復又何去?

余則成說,我們的故事得有孩子來聽。我們還在,孩子也有,只是故事呢?是誰的版本?精心構築的故事中,誰隱姓埋名,誰又下落不明?國家的戰爭結束了,可是我們的和平什麼時候才來呢?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這段我真心要嘔吐。

沈貴人有孕,皇后先叫敬事房拿皇上交媾檔案來看,裡頭羅列皇上與他的嬪妃們的性交全紀錄,然後一臉含笑遞給皇上,要皇上看看。

沈貴人全程嬌羞,美目不語。後排站著一系列跟她同樣享受過皇上「雨露」恩澤(美其名:侍寢)的姐妹。也可以說是婊姐妹。

皇上查閱了交媾檔案後,竟然對著沈貴人說:日子不錯。意思是:受精在黃道吉日。不對,依據現代醫學知識,應該是射精在黃道吉日。

古人到底有多變態。有個部落客還說「鳳鸞春恩車」應該叫「送我被幹車」。為了統治的合法性,搞出一大堆華麗的名詞,讓被幹者還要爭風吃醋,勾心鬥角成為侍寢女神。

皇帝當然爽爽的,作為紫禁城方圓幾十里「唯一合法的陽具」。但每次性交都要被人記錄是什麼感覺啊?細想下來這一系列人類作為,實在有太多吐點,我真心要嘔吐了謝謝。

14716083_1532582363422708_6963738521836618384_n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星誕生了一位女性革命家,她的追隨者帶著思想離開豐饒的母星,搭太空船前往荒涼的衛星。銀漢何迢迢,彼此相隔七個世代,母星發展出繁盛的市場經濟,資源稀薄的衛星則成了「理想主義的小公社」,長輩拿來罵人、社會也當成羞辱的詞是「自我本位」。

雖然少許貨物、觀念的交流仍千絲萬縷,卻長久沒有一個夠有名的活人踏上母星的故土。

如今物理學新秀薛維克「回來」了,在母星上幾乎只有重力讓他經歷了一點適應期遲緩。

身為「歐多人」、革命者的後裔--這名稱源於從未到過衛星,卻讓整個衛星按照她的思想過活的國母歐多。衛星上的公園長椅,隨時有雕像永恆翻閱她的著作。

然而薛維克在母星的綠蔭下思索:「天堂是給那些建造天堂的人住的,並不屬於他。他是邊疆開拓者的子孫,那些人否定了他們的過去與歷史。安納瑞斯的開墾者放棄了舊世界和它的過往,只選擇未來。(…)否認過去可不能達到目標,離開烏拉斯的歐多人一直以來都錯了,他們孤注一擲的勇氣是錯的,…」(92)

他站在豐饒的大地之上,看見家鄉衛星安納瑞斯在天空閃爍青白色的柔光。

這個來自遠方的人回到遠方,來自家鄉又回到家鄉,心底悄悄起了事變。推翻了無上的國母,無聲地改朝換代。他雖無法喜歡母星這套「公開剝削」的市場經濟,卻更不同意他安身立命的信仰。不是那套理想主義,不是後歐多重新打造的人類新關係,而是記憶。死去的人的記憶,乖隔七世紀的記憶--活人的叫作記憶,死人的叫作歷史。

--遺忘了歷史的人,是一無所有的。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2e6f1e5-eadf-426c-a3f5-96bb72aa4b02  

認真覺得岩井俊二是變態,不只因為過度熱愛柔焦,還因為只有變態才能不計榮辱的拍出,柏原崇豐潤側臉,斜倚在陽光柔焦(absolutely)的窗戶旁隻手拿書,低頭翻頁,白色窗帘在輕音樂中緩緩翻飛。這種變態指數破表的鏡頭。他應該是很眷戀到癡迷青春的人類。

這部片不應該叫《情書》,應該叫《證物》。如果女主角不是一個語氣畏縮,行為反覆的失婚少婦,那這部片也說不出來跟向家屬要生前證物的警探片有何不同!

對著日出的雪地吶喊「お元気ですか?あたし、元気です」的經典鏡頭我徹底睡著15秒左右。不過看完全劇,尤其是,明明知道它會那麼老梗出現的(新!)證據,卻還是微微淚光閃閃,險險熱淚盈眶。像討厭的曖昧對象,若有似無,欲說還休,最後縱身一躍,什麼把柄都沒有留下。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有前幾集觀望的看了一下,看到s會先準備好要笑出來的前奏,但是到後來就覺得嘴角非常僵,只好用兩倍速草草看完~

徐熙娣之所以可以在眾多女主持裡脫穎而出,就是拜不按牌理出牌,集集都有爆點的秒反應神回覆所賜。喔先說,她25歲就主持《康熙來了》,你25歲在幹嘛?

所以《姐姐好餓》讓觀眾,特別是台灣觀眾如此不適應,有跡可尋。我們渴望看到勇於戳破一般天王天后老節目的客套,不迷人的才藝表演也要硬說精彩。在s身上,要一種舞台氣氛隱遁的日常感,平時看嘴賤姊妹砲火四射相互調侃,被彼此機智到笑出眼淚的心聲。

不是姐姐always要摸男體、吃鮮肉的套路。就算可以忽略口播廣告,或融合在節目裡、後設的花式廣告,也沒有辦法迴避真正的問題:腳本感。誰要看徐熙娣戰戰兢兢的演戲啊?就算演的是她拿手的慾女。我們就是要她嘴角不僵硬的亂翻白眼,抱怨飛撲很老套,「真正的」騷擾工作人員。

不是學半套,安排白T牛仔褲中國鮮肉群讓她刻意調戲撫摸。那就真真只是菲哥擠眉弄眼「咦~呀~」後排一群無名無姓無聲音的新生代女星,台灣老派綜藝的翻版而已。

看得出來她很緊張,第一次獨挑大梁,第一次離開台灣,和「內地」團隊合作,訪談「內地」明星。招牌還得替「內地」金主扛著,擔心「內地」觀眾的反應。對她這個假大膽真俗辣而言,已經體現在她照著腳本走的保守之中--就算腳本故意寫得多大膽,契合「想像出來應該要有的」徐熙娣風格。

但愈是這樣愈緊繃,愈難重現我們真正期待,率性、蠻不在乎的蕭婆s了。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兩個月也瘋看羅胖,成癮般把以前的視頻都抓出來用2倍速播放。邊做教練菜單邊看,長肉又補腦。但最近兩周覺得資訊過剩,進入不反應期。對我而言,羅胖提供的視頻、推播、甚至訂閱(雖然沒訂,但他常常引用進公眾號當成廣告),非但沒有解決資訊焦慮,反而新增了焦慮。

我在想,也許因為他會創造一種「互聯網時代崛起啦,你再不(跟著我)認知升級就要落後啦」的社會標的,和「人人都在(跟著我)自我培力,你待在原地就是倒退啦」的競爭氛圍。然而我一不在他通常的目標讀者:企業主、高階主管、競爭激烈的跨國公司--且也不以為那是唯一一種人生出路,反倒覺得這是他有意創造出來的情境(求知能增進效率、幫你賺錢,目標受眾非常明確);二是常常對他大膽的右派主張很倒彈。

馬東曾經在《奇葩說》裡跟那一期的特別來賓羅胖唇槍舌戰時,很快說出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有些人會聲稱自己來自或目睹過高維的世界,成為理所當然的高維代言人,告訴你們這些低維世界的人,要跟著我才能得知高維--而我極其警惕這一點!」不知道旁邊笑瞇瞇的羅胖有沒有察覺(我相信他有。)要是多一點心眼去解讀,這真是極為高明,尖銳又陰鷙的諷刺。

我一直都知道,他也從來不諱言:我就是個商人。我也並不介意。只是當宣稱要解決資訊恐慌的手段,漸漸凌駕了它要解決的目的,就得被迫停下來,敲敲看是哪裡螺絲壞去。商人的那一面太深刻,還是掩蓋了讀書人的光彩。所以漸漸就放下它了XD。這樣反而好,回到最初認識羅胖那種不被推著向前,能純粹享受充分知識含金量的感覺。說穿了就是為求知而求知,不為致富發財、或恐懼不落人後的,歡快。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哪條線之後,我們可以容忍獨裁?

這部小說雖然有幾股故事線,但架構算很清楚的。作者不廢話,直接開了腦洞:如果人類能長生不死,我們會擁有什麼樣的社會?這個虛構世界裡的行動者也很理性,制定出一個「百年法」,即獲得長生處理後,壽命只能一百年。一百年後,依法送院安樂死。這個假設成了宇宙大霹靂的初始動力,各方人馬佔據不同的立場,整部故事刀刃鏗鏘。

長生不老及其配套措施,牽涉的議題很廣泛。形上學:永生是什麼?永生的生命是什麼面貌?它將如何動搖人類的世界觀?它與「完全的死」為何僅有一線之隔?(下集,112)倫理學:誰能決定他人的生死?如果政府要你死,就算有「正當理由」,你應該逃嗎?社會學:如何解決不老的「長輩」不須離開工作崗位造成的社會流動停滯?如何避免不老的家庭成員亂倫的可能?政治學:若與民意背離,是否應該、又如何實施百年法?「緊急狀態」時,是否能容忍獨裁政權?這個獨裁政權的邊界(權力、時間)又由誰、如何決定?怎麼定義「緊急狀態」?

--甚至,文學的:為何HAVI一定得SMOC?(真是不爆雷的好方法)如果安排不是這樣,會怎麼繼續、得到什麼文學效果?

應該很好理解,這又是問了What if(如果人類可以永生……)的反烏托邦小說。科幻的技術被存而不論,重點是擁有這種技術後,人類--在這故事中是一個主權國家「日本共和國」--該如何組織社會?(比方終生輪調制的工會)人際關係是什麼面貌?(比方「家庭解體」成為必要)。

我喜歡作者用流暢又有衝突的故事,帶出一系列思考。雖然伏筆很大一根,讓人很難裝沒看到,就像半藏的攻擊判定一樣,連帶結局也不令人驚奇了,算是美中不足之處。

但最重要的議題,恰和我最近被洗腦的主題有關:如果國家可以強盛,極權有這麼不該嗎?在效率不彰的民主面前,如果憑著努力就能吃飽穿暖、有機會踏上社會的上升階梯,營造自我實現,那我反對什麼呢?一組對照就是中國與印度。潛台詞則是:民主真的是唯一的選擇嗎?過去選擇民主是源於信仰,不作他想,目空一切。但不曾經過思想的挑戰,就很難在關鍵時刻為它辯護。如果真的深愛它。

沒有制度沒有缺陷,民主仰賴慎思明辨的個體、曠日廢時的辯論,的確不夠快。但什麼制度更好,取決於我們這個共同體傾向什麼樣的價值階序。這麼說,也不妨承認,民主確實是一種信仰。我信仰的價值是,人類應該享有生命尊嚴(及其不可動搖的權利)--如果上述所謂自我實現,就是渴望政府資訊公開透明,人人能以言論、行動對抗政府部門;權利受侵害時,我有各種救濟途徑;雖然人微言輕,但我知道我不會半夜被敲門帶走,不用自焚企圖得到國際關注。如果和大國雄起的那一套對話,我們該說:經濟發展當然值得關注,但將發展與人權相互對立卻是假命題。如果這地方在乎錢(個人的吃飽穿暖、上升階梯)更甚於人(群體、邊緣的尊嚴受損),我永遠不可能免於恐懼。

然而《百年法》不放過你,把讀者推到極限:假設現在的情況如此極端,不獨裁則國家解體,外國武力干涉(這小說裡日本共和國重要的他者就是韓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的科技和國力都隱隱超越日本,這恐怕也顯示了某種焦慮),並有確實的證據顯示解體的可能性。身為公民當然可以置疑,也確實有這樣一批懷疑派。但假設這個情境為真,你會如何選擇呢?務實地獨裁,還是理想地民主、並縱身為理想而死?

這也是小說厲害的地方。單刀直入一個設定開始,最後走向國家體制的辯難。或者那終究扣合著故事的起始點:150年前,那場讓東京化為一片廢墟的大戰……?就是一個空有民主框架、卻被軍閥把持的「戰時體制」。也別忘記另一個軸心國,納粹德國留給世人的啟示:獨裁者也可能是民主一票票投上來的。究竟我們可以讓步到什麼程度,說:這條線之前堅決要民主。換句話說--哪條線之後,我們可以開始容忍獨裁呢?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片真的被屌打欸,節奏流暢得心曠神怡,劇情非常簡單,再笨也沒問題,跟《哭聲》比起來就像是之前贏棋王的那台電腦看到真空管一樣吧。但又有很多小小的人性小視窗,可以讓普通觀眾都有感動的點自己撿,專業人士也可以大做文章

我的話呢,比較有感觸的應該是這台「釜山列車」的訊息:首爾失陷,塊陶到釜山!釜山不就是韓國的高雄嗎?就像台北被殭屍佔領啦,西部沿岸都不能停啦,一路開到高雄吧。的心聲。或是天龍人都是一群活屍。的控訴。

剛好我今天教4歲學生的字就是zombie,還示範了中國zombie和西洋zombie的差異。韓國承繼的,顯然是陰屍路那個系譜。看,從東亞殭屍片看大國政治。從活屍感染論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很好用)。從釜山列車看國內城市競合。

多麼豐富的比喻庫,你們隨便拿去用!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沙丘之女》開場很像伊藤潤二。怪誕的跌入一個封閉的場域,身在其中的人不可理喻,不懂他們為何在這、為何有這麼特殊的行事邏輯,也不理解他們的意圖,只知道自己被困在此處。接著就是一整本書的逃脫密室大冒險。

海岸的沙丘村落,持續流動、不斷崩壞的沙屋,也牽引起我高中第一次讀所謂「現代主義」文學的感受。荒涼、渺小,人在一個數碼空白的世界裡爬行--截然相反於社會派小說,怎樣都要置入具體的時空路標--那個被小說打造出來的空間沒有名字,可以放置在地表任何一處,也可以不。只有單純的時間流動,不知何處開始、終於何處。原本熟悉的環境中賴以為生的意義付之闕如,取而代之是大大小小的陌生與荒謬,因為乖離,人顯得格外麻木、無賴。

不過安部公房顯然上手於密室戲碼,間接穿插內心意識流動,與外在事件描寫。主角不熄滅的脫逃意志,成為全書唯一的敘事動力。所以我們看到一隻落入沙丘中的螻蟻,反覆求取智謀,渴望離開沙丘,渴望終止毫無意義、周而復始的勞動--鏟沙。但是停止鏟沙,上頭就不再垂降飲水。沙丘之女不理解為何主角永遠想逃走,她只順從而怯懦的提醒主角:沒有人成功過……

就算可以出去,她也不想。就算出去,也不能很快找到生計(234)。何況世世代代不都如此嗎?在這裡也沒有不好。有勞動,就有飲水,就能活。偶爾還可以討價還價,要幾支香菸、討一份報紙、存錢買收音機……主角想死了繩梯,沙丘之女卻在心底割斷了繩梯。就算繩梯垂降下來,她也不想逃。何況主角還發現,在身陷的沙丘之上,矗立著監察塔,以全景敞視,確認家家戶戶乖乖勞動,不讓沙堆積,淹沒整座村落。

作者提到日本二戰後的「廢墟時代」,人人拼命往前奔,追尋自由;然而這時代,是不是到了逃避自由的時代了呢?正因厭倦了自由,才被沙丘給吸引過來呢?(100)生機蓬勃、大開大闔的自由說起來輕鬆,但也讓人感到沒頂的焦慮。嘴上說著嚮往自由,身體卻寧願繳械。受縛也沒有那麼不好,「當人們身陷前無去路的困境時,勞動可以成為精神的支柱,幫助人們熬過那去而不返的分分秒秒。」於是我們有口實可以自我說服:我做了一點什麼、我有了成長;我有所留存、我曾帶給世界一些什麼……就算困境根本是自己打造的。

沒有啊,你說主角是被騙下來的。一開始確實是。但經過脫逃、包抄、陷入流沙而羞恥的吶喊「求求你們!救救我吧!……什麼事我都答應!」(214)於是被再次送進沙丘。我不想批評主角軟弱,沒有疤的人能輕易指責懦夫,何況到最後他還在試著把談判槓桿往自己挪近一點:他可以製造儲水機,不必再向「他們」屈服。但也就是這部儲水機帶來的安全感--他和沙丘之女有了胎兒。書最末,安部公房用心音讓讀者聽見主角已經認定,「還有明天」。

我們都知道他不會逃出來了。事實上,作者早就讓主角死在第一頁。他最後沒有逃出沙丘的原因不再是他不行,或「他們」的虐待、監視或追捕。而是他明明可以,但他也把心底的繩梯,給割斷了。

這是絕望到底的一則故事。絕望並不在於這世界到底給了你多少壓迫、逼你就範,如何用種種細微的凌虐手段,要你當顆好螺絲讀書然後上班一輩子,為了集體的福祉而犧牲;而是你對這些壓迫,漸漸習慣,最後無動於衷。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算是不錯的心理驚悚,讓我想到台灣深諳此道的小說家張耀升《彼岸的女人》,或者高中時讀九把刀《樓下的房客》的震撼。那個世界沒有鬼沒有幽靈,沒有逆反現今科學知識邊界的超自然現象。只有人,黑暗的深沉的人,人的惡意。

比起《樓下的房客》毫無理由的虐殺(所以比較low一點)、《彼岸的女人》挾怨報復,《黑暗之家》的動機再清楚不過。大把的保險金亮晃晃的。也就是說這部小說,必然發生在高度發達的資本社會,保險體系已經成為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符合著近二三十年所在多有的新聞事件,儼然成為一則不時坐實的都市傳說。這也是作者火候所在,保險業內部資訊的細節豐滿,不知是曾經從業還是純粹做了很深入的功課?不過這好像也是日本社會派小說家的基本功。有大量通俗、娛樂小說寫作者真好啊,有得沙裡淘金。

一定要離題一下,最近有部國片《銷售奇姬》要上映,老實說,有點期待,但也很害怕。害怕在台灣的時裝劇通常很慘,隨便選一堆模特諧星(咦,在講林美秀和白歆惠嗎)上去背台詞而且是誇張的背台詞就打發了;但期待在,如果製作團隊能處理好這個截然不同於台灣最擅長的蒙太奇、同志片、小清新或賀歲檔,就無異證明台灣導演有這樣的能力,把貼近生活的職場百態改編成某種暢銷的故事型態,將來所有接地氣的嘗試都能由此發軔。

日本社會派小說還有一個特點,地點會非常明確的描述出來。主角住在哪一區、搭什麼鐵路、該地點的地緣特色是什麼……駭人聽聞的故事,安排在看似靜謐的古城京都,還在觀光勝地嵐山,實在與印象違和。難不成這是貴志祐介不爽京都太多觀光客的招術嗎?結果反而變貴志文學之旅,興發一代文創之先(誤)。

整本書的壓迫感做得非常好,偶有中文錯植,但整體翻譯流暢,日文腔不重。可惜布局虎頭蛇尾,結局稍嫌草率,我真的不想看到事情用大量血漿噴發做結尾,這跟鬼片到後來一直強調鬼本人的臉部特寫一樣low掉。心理驚悚和亞洲鬼片最可怕的就是氣氛營造(詭譎)和出奇不意(驚嚇),但驚嚇不能常用,會用壞50收。我比較期待最後也是在體制中、或生活裡周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一路把壓迫感延續到底。

綜觀全書,彷彿只是為了讓主角獲得救贖,解放記憶中的罪惡感,有種目的論太明顯的操作感,然後再用女友「不信人性本惡」的觀點,上價值、做昇華。可是證據是什麼?如何在近距離目睹這些罪惡後依然能夠下此結論?只是「父母惡意建造的牆,有時也會成為防波堤」(351)而意外讓自己變得堅強,會不會太簡單了?

情節當消遣很好看,但說有什麼核心價值或獲得闡發,除了「善意鋪就的路,有時也通往地獄」外,應該就是敦請看了五月天廣告就投身保險業的善男信女,可以考慮讀一下吧?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了這本書長達一年的社會組小朋友想從一個生活小故事開始。

昨天深夜想吃宵夜,泡去逛7-11。在貨架間逡巡,找不到一個滿意的選擇。為了增加下頷肌肉的力量,讓下顎有空間可以長牙,避免齒列不整,特別是朋友們都說痛死了的阻生智齒,我應該要選擇硬一點、接近原始一點的食物。

但放眼望去我可能只剩餅乾棒,或者牛肉乾。但這些工業時代後才出現的食品,卻又因為它特殊的質地和高糖分,容易讓我罹患齲齒(蛀牙)。齲齒之外,先不論整桶添加的化學物料,光是高密度的能量,累積在內臟周圍的脂肪,就足以讓我生病。

簡言之,在現代食品工業的系統之下,我要嘛選擇立即當下的滿足,暫時不顧未來會擁抱的病痛--經濟學名詞叫作雙曲貼現(hyperboli discounting):「是指人們寧願要金額較小的眼前酬勞,也不要金額較大的日後報酬。」(引用自:article.denniswave.com/8231)就是鼠目寸光啦。--要嘛就只好餓肚子了。

可惜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餓肚子。作者提出一個概念叫「不良演化」(dysevolution),意思就是,我盡量琢磨了一下,人類藉由科學與科技發展,攻克了很多傳染病。附帶一提,這些傳染品多是離開狩獵時代、進入農業時代後才爆發出來,原因包含密集的住居、與家禽家畜比鄰、缺乏良好人類和動物排泄物的處理。導致過去數千年人類壽命短促的傳染病漸漸獲得改善,對工業時代以後飆升的非傳染病,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富裕病、慢性病,卻束手無策。

作者從演化的角度看待人體。工業化以後人類生存的狀態,基本上已與人類演化出來、應該適應的環境截然相反。過多的能量、過少的耗能。不用咀嚼的工業化食品帶來阻生智齒、高糖分食品造成齲齒,起碼從體質考古來看,狩獵採集時代的人類因為食物質地堅韌、多元飲食來源、糖分密度不高,很少發現這種問題。口腔衛生到農業時代後才開始折磨人類,工業時代後尤甚。想想警告小朋友「吃這個會蛀牙」喔的都是什麼東西,不會是燙青菜和青澀酸蘋果吧。

人類也自己創造了一片軟綿綿的地獄。太柔軟舒服的床(和缺乏運動讓肌肉退化)造成長期下背痛,吸收衝擊力的鞋底頂替本該鍛鍊的腳肌肉,讓扁平足激增。整個日常生活,汽車代步,上下樓用電梯手扶梯,坐進辦公椅勞動或許半天都不必起身。能量過剩、缺乏運動的人,則明顯成為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以前我還看過有人說文解字:「癌」就來自於吃太多,在體內堆積成山,終於釀成病變。倒還歪打正著,被他說對了。

特別是我們用比天擇更快的文化演化,傳遞了同樣容易致病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解決症狀的手段又太方便、有利可圖(近視有眼鏡,齲齒有牙醫……),有恃無恐之外,也佔據了治本(預防)的急迫與資源。雖然死於或受苦於慢性病的患者依然在進步甚至開發中國家,秋風掃落葉一樣的席捲全球,顯然這具還停留在狩獵時代的身體,根本受不了太空時代的假食物(沒有任何一種野生水果像現在任何一顆糖果一樣給你那麼高的能量,就算它號稱每一吋營養都完整複製進糖果裡了),也受不了不用出力的生活方式。

最後剩下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壞消息是,這種不良演化不會經由天擇消失。因為慢性病患者雖然生活辛苦,但大致都能撐到繁衍年齡結束,生產、養育完子代才罹病、才死。好消息是,麻煩大家動起來!運動在數據上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病發的機率,但麻煩在你還沒有病之前就要維持這種習慣。並請參照麥可‧波倫(Micheal Pollan)的《飲食原則》,「吃食物、不要吃食品」,或說是「不要吃你外婆不認識的東西。」除非你外婆也跟我外婆一樣愛吃披薩,那就連外婆都不要相信。還有,別再迷信熱量,請調節種類和份量--trust me,吃100大卡的餅乾,不會跟吃100大卡的燙青菜一樣養瘦的。

很好看,雖然有時有點繞,不過大致還可以。扣一分是因為,錯‧字‧太‧多。編輯應該殺掉。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很薄也不算貴,但腦袋被轟炸機炸過一輪的感覺!!!(情緒化的三個驚嘆號)

性別就算了,那是北歐社會講到爛的強項。最深刻的是瑞典人落實「民主」的方式:從義務教育開始,不設專門課程,但明列於兩大教育目的之一(民主、知識)。從高一就會被分派到某政黨立場,參與辯論,連各地黨代表也會受邀出席。學校還會定期舉辦女性主義週、文藝復興週,每個科目都要帶入週主題的元素。

作者說得很好,把這些制度拿來跑龍套、上形式很容易,但要風行草偃,貫徹到底,很難。她敏銳地率先排除把責任歸因給個人的簡便結論,或本質傾向的什麼民族性啦,這類的。制度的完善當然是一個困難的社會工程,但制度如果沒有每個公民的意識,無論這意識是性別平權、是福利國家、是教育革新、是每年度薪資協商--這嚇壞我了,你可以跟老闆每年討論你想要的薪資、你的願景和你遇到的困難。這幾乎成為瑞典人的文化血液,而不用像作者形容的華人同事,要嘛(對工會)不聞不問,要嘛(對薪資協商)「先看上面的意思」。

血液裡每個血球都在吶喊的是:你就是力量。你也有責任。你的行動都將重新塑造這個你所參與的社會。

翻到下一章,節錄的是瑞典立法禁止電視對12歲以下兒童為廣告對象,因為認為他們有「免受廣告影響」的權利。嚇到拳頭都要吞進喉嚨了。我相信每個國家之所以採納某種制度,多半要看長期以來歷史的變化。現代化、工業化、民主化、經濟起飛……的時間點,當時的民氣,都會主導往後的社會共識和資源配置。

當然可以說,瑞典人的政治效能感很高,相信政府不貪污(相關法令和執法都嚴謹)、也會做好福利政策,建構社會安全網,故而願意接受高額稅負,受國家與社會全體互相保護。就算從賤業(台灣瞧不起的藍領工作),生活品質也不見得比較低。親子、親族間彼此經濟獨立,他們可以從事休閒、陪伴家人、自我實現。--咦,本來想插入其中一個變項說:可能台灣缺少這個環節,但發現這個動能系統陳陳相因,變成一個循環的因果鎖鍊。要學一套制度沒辦法只學單點啦。

太想移民了啦。我還是太討厭美式的消費資本主義,凡事營利、分潤、投資報酬率的運算。更討厭亞洲式的過勞美德。作者說得超好,那只是因為制度的不完善,負擔轉嫁到每個個人,比方勞動者,身上,最後竟然變成一種又褒忠又同儕競爭的扭曲文化。

本來以為作者頂多只能描繪一些浮光掠影(也算有貢獻了啦),但每則平易故事都大有深意,分析文字不多但幾乎正中核心,看來有雙鍛鍊過的眼睛。

台灣不是最差,瑞典不是最好。但既然我們現在所有的制度無一不來自其它國家發軔和實驗,那有另一種可能何不好好參酌。作者說不同的文化簡直像人類學式的思想實驗,給你What if(假如……)開頭的問句,但卻成真給你看,喔,原來人類真的能這樣生活。在學校談論政治不會死,父親人手一本《爸爸學》且搶著分擔育幼不會亡國(不過即使如瑞典,兩性收入還是有差距),盡力消弭天生的性別分界不會被天火硫磺燒成灰。

我相信這也是老調了,但翻這本書,突然有顆小隕石撞到我太陽穴,讓我理解: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更公平的社會?因為公平的社會才能讓所有人接受相同的教育機會,才有機會接觸更多的知識訓練,進而養成公民素質。

只讓「某些菁英」投票的弊大於利(誰來判斷誰有資格票選?資格又從何處來?),所以要是我們不想要選出一個川普那樣的政治人物,想要擁有一個相對有品質、穩定的公民社會與政治環境,就要提升所有人受教育的可能與品質,首先就不能讓這個社會的貧富分化、受教育的機會與品質分化。這教育還不能只停留在背誦、運算等技術,要走到能夠質疑、批判,以免養出工業時代的順民,而養出能為自己立場舉證分析,並辯護的公民。

大一時歷史通識的助教曾經問我們:你的票和沒接受教育的農民的票,票票等值,他們人數還比你們多,也許會選出一個你覺得荒謬的領導者。那麼,你覺得是不是該限定投票的資格?今天看來,那當然是撩撥我們對於「自己是菁英」的幻想,對比於綠營執政「藍綠惡鬥」剛落幕,被抹黑的一大票「南部、沒念過書的農民」。

學術社群的政治正確當然阻止我答:當然啊他們這些○○憑什麼享有跟我同樣的權利啊。我沒說這句話,但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我知道了。這個社會只配跟這個社會的程度相當的領導者。可以不要當個獨裁傾向的賤人,聲稱他們沒讀書所以沒權利;更積極的應該是:拜託喔,我沒辦法逃避大家一起選出來的外部成本,所以麻煩這個社會讓所有人都不可以太窮,至少要能夠受到有品質的教育,才有辦法讓全體人都能一起思辨更好的體制、選出更好一點的人。

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的,再補充一下:台灣不用笑對岸啦,他們有中國特色的民主、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我們也盛產「台灣特色的迷思」,如「太民主」--先當前文已破解。再就是「市場太小」,ㄟㄟ麻煩都看一下人家瑞典好ㄇ?人口只有台灣一半不到,但光靠閱聽眾自願繳費的公營電視台,跨年節目光聽描述都讓我好有興趣。

大小演員扮演各時代的瑞典家庭生活,出海捕魚,或進工廠做工。連當時的家庭食物都要忠實還原。根本屌打一堆穿越劇!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反覆強調,就算生了聽障、侏儒、唐氏症小孩的家庭,也不會如社會或他們生育前設限的不快樂,但也不是全部都快樂。

障礙畢竟是社會設置,眼光和歧視也是,資源匱乏也是。

然而,共通的一點,這些擁有特別的兒女,還肯站出來說話的父母,表達的都是:我比擁有他們前想像的更愛他們;我因為他們而收穫滿懷。

也許是作者訪談的抽樣偏誤,很多爸媽都因此生命轉了彎,辭去工作、創辦該領域協會互助會。讀資訊讀文獻,研究法條,遊說政客。發現沒資源就開始整合人力,創造資源。把自己擰成一條鞠躬盡瘁的抹布。

有人當然是為了逃避辛苦,但投入的心力也真的積攢下來,讓孩子們、擁有這群孩子的爸媽互相連結,鬆一口氣。反饋到生命裡,成為虹彩。

有個唐氏症女兒的媽媽說,身邊的朋友生養孩子的過程都是完美的起點,日後才漸漸學著面對孩子的問題和侷限。但我一開始就知道她的缺陷,於是每一天的成長都成了驚奇。(208)

這態度說來難聽,但我覺得是最好的態度了:不期不待,不受傷害。特殊後代對親職者的生命投放炸彈,化作焦土,迎來一切價值的重估。

貪婪是魔鬼。健全者的家庭要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的焦慮,交換的是他的靈魂,和你們的關係。明明他出生前,你的標準只有要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羅輯思維》少數喜歡和不喜歡數幾乎一樣的爭議主題「你怎麼還信中醫」,覺得和這本書路數很像。下標驚世駭俗,埋兵伏將一整集,論旨揭曉:「人,怎樣才能從這個萬分複雜的世界中,找到確切的知識。」主持人羅胖挑戰中醫不習慣經過「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進入穩固,可供檢驗、被預測的知識體系。這一大串咒語裡每一個詞,都是人類肉身鮮血鋪就的歷史。受制於某些文化偏見,和人類傾向思考的方式(例如從直觀推導出因果),代價就是看不見視界以外的黑暗。

沒有通過實證研究的民間科學如此,人類看待植物也是如此。這本書篇幅短小,核心明確,就是舉證說明,告訴你植物也有「智能」。作者抱著花草樹木,給的啟示是,哪有鐵板一塊的「事實」,只有必含偏斜的認識。多知道一點事情,才有可能多擁抱一種觀點;從人類知識雲端下載一點點新容量,只是人生漫長的解蔽之一瞬。

至於作者剪開了目眥,旁邊是什麼風景,這得自己看。好啦下面有寫一點。我只能說,這不是植物學啦生物化學的書那麼簡單吧。這是挑釁人類最愛思考(ㄆㄥˊㄓㄤˋ)的問題(ㄇㄧㄥˊㄇㄨˋ)(之一):人是什麼as known as人類怎麼那麼偉大特別萬物之靈來著啦!換言之,人的本體論,與人類知識論的問題。

我們說人類的特別來自於「智能」,但「智能」的定義是什麼?作者一一用其他生物、甚至機械來駁倒。最後彷彿只剩依戀,才抱殘守缺著專為人類自己量身打造的智能情感。因為它不證自明了我們的不凡。何妨改用作者說的:「智能即是化解疑難的能力。」(157)植物不僅有五感(好像有十五感,甚至更多。是異能者嗎!)、能溝通,當然,綿延了億年的演化而未絕跡,覆蓋了整個星球的它們--無疑有智能。

但你以為割讓出智能給植物,作者就放過你了嗎?沒耶,他甚至用植物帶給你思想實驗。西方哲學的出發點,都是視人=理性主體,而這主體是「個體」,從個體為前提開展出龐大的思想體系。但偏偏植物就不是。如果植物也有哲學,那會長什麼樣子?植物摸索的世界,和人類心智認知出來的,可能一樣嗎?

在時間的尺度上,自以為一直動來動去的動物人類也沒辦法體認植物的生物屬性,長久否認植物也是活物,也迴避討論植物是否可能有感受、會疼痛,以及,能否擁有權利。而這都來自於植物「活動」的速度,不在人類(狹小)的覺知尺度。

植物不能「動」,所以選擇不演化出特化的器官,以免被吃掉就只能等死,像動物的腦心肝脾肺手腳;轉而平均分散功能於全身,故能野火燒不盡,只消春風吹又生。作者逼問,你怎麼知道如果有外星生物,他們不是像植物一樣,以某種方式連結成一個群集、一個平行演算、一個網際網絡式的分散智能(distributed intelligence)?如果連同個星球,一起相親相愛經過漫長演化的植物近親,都要被人類--即使是人類頂尖的科學社群--這樣漠視,如何奢望理解外星文明?

與生俱來的差距,讓身為動物的人類難以想像「不同」。人類的感官、思維方式,都是侷限的,需要對這份侷限永遠保持警覺。(--人畢竟不是神。這時候,實在不難理解為什麼複眼人會掉下淚來了呀。)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隻眼睛褐色、一隻眼睛藍色的流浪貓Ohiyo,是瓦憂瓦憂島藍色眼睛的掌海師、褐色眼睛的掌地師,各掌世界的半壁江山,加起來,就是瓦憂瓦憂的整個自然。雖然,只是瓦憂瓦憂觀點。

還是不肯定複眼人是什麼,不過應該接近具象化的自然界。吳明益不只一次在書裡書外強調,人總愛以人性投射大自然,但大自然無論災害或者豐盛,既不仁慈、也不殘忍。大自然「只能觀看,無法介入。」(332);既不作善,也不作惡。它就是存在。

駱以軍也常提起有萬千瞳孔「神的蒼蠅複眼」,一秒轉動,世界流蕩而過的「萬花筒寫輪眼」。除了只能觀看、不能介入的消極,還有一道同時收盡世界景象的敕令,瞬間展演的千萬種苦難,足以令神的複眼,流下「針尖般的眼淚」。

我一直覺得,整本書最刺眼的「環境保護」,似乎不是真正的主題。或者該說它造成的道德譴責,讓人不免不成比例的放大,先跟著說有以免被發現是麻瓜。環育是,但粗糙的道德郵包炸彈不是。比較像是勸服你,萬物皆有靈。最近紐西蘭通過的「河川法人化」也許能代言這本書的觀點,人與自然能有「互為主體」的互動。只是這種地方,在人類世界也許礙難存在,書末只好讓軍事演習刮起的垃圾浪潮,吞沒了瓦憂瓦憂島,讓它永久被封緘在書寫,與記憶裡。

是有點草率啦,但也無可厚非。除了環境主題,作者還用形式(後設)、用內容(複眼人現身說法),以人與動物記憶為題,傳達人的獨特、與窘迫:

人類能夠寫作,記錄記憶,甚至僭越地虛構記憶--但也需要付出代價。書寫和記憶不是線性關係:因造成果、有我有你;而是拔河。繩索後面,可以隱藏著療癒,也可以隱藏著欺騙。

山壁面前尋找父親未果的托托,拔起好珍愛的甲蟲身上,刺穿的蟲針。被醚昏過去的甲蟲,竟然開始划動,摸索著對足,然後鼓翅飛走了。托托感覺自己的身體也輕盈起來,宛如中空。終於被阿莉思的記憶連針拔起,可以隨風飛去。

複眼人對托托的父親說:「你知道的,上面根本沒有任何人。根本沒有。」(304)

故事大可結束在這。但吳明益顯然不是熱衷停在熱淚,而想用光明大調收尾的作者。滿感激,說真的。如果停在那裡,縱然劇情線沒有收乾淨,但再前進也可能只淪為交代後事。不過他不捨殘忍,不願販賣狗血。我感謝他這點不如複眼人。

楊照書前收錄進去的導讀,想必點出了重點:複眼人是日常庸俗裡,張開了不同眼睛的人。每個書裡的人都背負故事,承受了閃電。某個關口以後,他們都成了複眼人。

我想說:讀者何嘗不是?我們通過故事,看見一個個他們的故事。他們的難言之隱,他們人生的悲哀。也彷彿長出一枚一枚眼睛,鍍上一層黃昏的色彩。

文學的全知敘事,常常被形容為神的視角。在那一刻,我們也短暫的僭越為神。我們也只能觀看,不能介入。我們也清楚文字虛構的記憶,萬花筒般的幻術。但我們仍然忍不住流下針尖的眼淚。

以為複眼人只在書裡出現,詩意而憂傷。沒想到它居然伸出手,指著讀者你:你是被我創造的。你也成了這枚眼睛,的一道風景。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前和書後的導讀已經寫得很好啦,我也沒有更佳的見地。只是想分享這本書給現代的台灣讀者。

我不認為這本書是傑作(以日本文學來說)或代表作(以作家個人來說),純粹是陳舜臣把故事的發生地和時間點設定在很有意思--這當然是後世讀者的後見之名,能夠後設的看待作者的文學選擇--也很混亂的1946年,台灣。

戰爭剛剛結束,日本殖民統治隨之落幕。日軍全數解除武裝,但一時間還沒辦法全員遣返。因此在日本讀書、工作的主角搭船回台灣,帶我們看到時代下的風土民情,台灣鄉親抱怨「狗去豬來」--狗:青黃不接,等待遣返、閒到發慌的日本軍人;豬:耀武揚威,前來接收台灣的國軍。

台灣人睿智得很,沒多久就看出「光復」受熱烈迎接的政權,比起來也是豬而已。差別不大,都是畜生。

因為一起發生在菩薩山腳菩薩庄(今新莊)的命案,循著國軍、日軍、台灣人交織的謎題,牽扯出更大的關係圖像。某些問題依然歷久彌新:兒子跑去大陸協助抗日的林家,老爸協助日人統治,以圖存於日本統治。改朝換代後,當時的生存手段卻變成被清算的理由:漢奸、叛國、皇民,哇,至今還不過時--只好把死在大陸的兒子遺照掛上,當成「贖罪券」和「忠貞證」:我們家也出了一個愛國烈士,別秋後算帳啊。

身為在日台灣人的陳舜臣,戰後被劃歸中華民國籍而失去日本籍,而後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籍,天安門事件後召開記者會揮淚放棄,才終於轉投日本籍。陳舜臣一生的國籍身分,就是一部錯綜的東亞現代史。他代所有當時(乃至於現在)的台灣人發問:到底什麼是漢奸?皇民的指控合理嗎?憑什麼?

謎底揭曉,等於是小說結構放進了兩個鏡像位置的反詰,詢問1945年後台灣島的政權:誰是漢奸、誰是叛徒,憑什麼你說了算?接受一個政權的指控,就等於接受了它建構的史觀,似乎也就默認了它大義凜然下的正當性。這份指向政權對所有戰後台灣人民的地圖砲攻擊,其質疑是超越時代的,諷刺的是,也許只有心繫台灣、卻又不在台灣的作家能夠說出。

至於為什麼陳舜臣將故事設定在1946年,又為什麼短暫回到台灣三年半,於49年旋即返日,論者認為原因是一樣的:他見識了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恐怖。滿懷希望回到家鄉,卻心如死灰的離開。這份複雜的情緒,直到晚年的自傳《半路上》才能化為言詮,讓讀者得以一窺。 

這篇文章拾導讀者路那(頭銜是推理評論家)牙慧。他設定的角度也很好:全書中發生殺人事件的場景固然在菩薩庄和菩薩山上,但並沒有描寫菩薩的「憤怒」。甚至,古書上說的是「菩薩低眉、金剛怒目」。那麼菩薩為何而憤怒?「或者說,憤怒的,是菩薩嗎?」(40)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怪,描述異文化的時候,人類常常會陷入奇怪的推論,好像現有的知識工具左支右絀,還不足以支應的窘境。

比方「民族性」這詭異概念,就像一種套套邏輯:因為他們有A的民族性所以表現出A的特質……

李維史陀當然沒這麼low啦,起碼對於日本神話的發現是很很卓越的:日本神話的元素與結構,竟然高度相似於美洲、甚至印尼神話,為遠古人類的遷居路線增添一分證據。

但談到其它面向,諸如:與西方「離心」文化相較,日本是「向心」的。可以從語言中主詞被放到最後、少用人稱代名詞、甚至操作工具如鋸子等朝向身體,都顯示了由外部定義自身,主體被安置於社會系統最後的特色;

--總覺得先射箭後畫靶。觀察異文化一定掛一漏萬,什麼事物能進入視野,來自觀察者預先對它的設定。還有:

在日本,人不視自然為對象,而是界線曖昧的另一半。有時候自然被當成目的,有時候人是目的、自然只是手段;

--所以這是在說日本文化「獨特」的矛盾,有別於西方?還是只在頌揚日本比所謂西方,更多時候能照顧到自然呢?另一個盲點出現在這:以文化為統稱的描述,永遠可以找到反例駁斥。在那之前則要丈量到底這個敘述的適用性如何?如果它只強調某種文化的矛盾、曖昧,無所不包,不就等於沒說嗎?最後:

日本傳統強調回歸物的純粹狀態。食物不加調味,音樂沒有合聲,就是不同節奏曲調的拼接。也許還加上繪畫、造景?

--怎麼看都覺得好忐忑啊,有時候點頭如搗蒜有時候又皺眉很疑惑。好像都有點似是而非?迫不及待從孤證推論其它、甚至全體。頂多能說它是某種洞見、啟發,但要用這套模式來談「理解」,未免還太遙遠吧。

不是在控訴李維史陀,我根本就不了解他的學術成就。而是理解異文化真的好難,簡直奢望,連再現、分析、歸因……都這麼舉步維艱,要動用很多模稜兩可的詞還是不能包覆一切。尤其在西方一直對日本文化存在某種過度美化的情結之下,彷彿是要尋找對遠東崇拜的寄託,而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在共產黨治下消逝殆盡,日本遂理所當然成為唯一的客體與選項。

原本寫的結尾是:人類學走到這已經很謙虛到有點焦慮了:不斷承認自己的無知,和一定配備的偏見。--但也可能,還有一些意圖是當局者迷,自己看不清的。也許月的另一面根本就是虛構的蜃影,顯像的虛妄。但那卻照見了月的這一面:太陽下眺望的你的方位。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鄧醫師已經是我的女神很久了,從她開始上談話性節目,展現她的諮商專業,就已經昏擊我的迷妹心,不管她是不是有任何推廣普及的意圖。

我喜歡她在書裡大方坦承,「女性擁有天生的母性本質,包括滋養的能力,這原是幸福與創造力的泉源(…)去交換跟男人一樣的東西,那代表著社會並未達到真正的性別平權。」(231)作為一個女性主義者,似乎有點政治不正確。「天生的母性」就是長久以來被女性抨擊、渴望掙脫的「本質」。但那也揭露鄧惠文的立場,就像于美人寫她:「誰說搞女性主義的女人長得都像男人?她當時捍衛女性權益的不卑不亢的態度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從容不迫,也許還溫柔婉約,但並非不堅強,沒有立場,或者不敢於表達自己的立場。

當然要說它軟是軟了點,還是類似自我療癒,堆疊個案的故事。但又沒那麼隨便。不撂學院術語,不代表沒有程度。諮商實務的平易近人只是寫作策略,為了市場需求。貫穿全書的卻是紮實、馬上可操作的概念,聚焦在以核心家庭為主軸,輻射出的親族人際關係。個案與個案堆疊起來,就成為走入婚家的台灣異性戀集體社會心理,看得見文化在每個人身上輾過的軌跡。

有點警醒的是,諮商的目的仍然是讓人「回歸正常社會生活」。學校裡扮演黑臉白臉的雙股機制:訓導處與輔導室,後者就是提供理解與關懷,「協助」乖違規範的學生,「回到」群體的地方。

我記得修了教育學程的同學氣憤的告訴我,教育諮商的老師竟然問前來請求協助的同性戀學生:「你要不要也想想,自己會不會也做錯什麼了(才讓同學不愉快)?」當然,這老師的手法過於拙劣了。然而它仍透露了,關心有時並非目的,只是勸誘人回歸正途的手段。在諮商的專業與療癒的光輝下,沒有辦法生出質疑、走向基進:正途是什麼?誰定義的?為什麼團體生活是唯一依歸?

人嚮往和諧的關係,但為什麼在婚姻中和諧的關係非得是某個樣貌?夫妻和睦,婆媳相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人對於關係的欲求、和諧的想像,都籠罩在更大的文化與時代之下。終於人可以選擇不結婚,而諮商師會說:只要你覺得舒適--還是我們可以探討,抗拒婚姻、其實是在抗拒什麼?

逆反著「大家都在做的事」考驗個人的心理素質。宏觀的問題,被迫微觀的「私了」,還可能病理化的暗示:因為從小原生家庭什麼什麼破裂,造成什麼什麼陰影,讓你恐懼走進另一個家庭--不過每個人都有痛苦都有病、都需要痊癒,又何須在意?就更遑論,不想工作的人了。是什麼什麼導致了你的怠惰、消極、不願長成大人、無能擔起責任呢?

走得太前面的人,甚至得不到心理的奧援。我相信、也肯定,心理諮商的偉大力量,賦予人們勇氣,在一個普遍灰暗的世界。但有沒有可能,拒絕融入群體、拒絕走進婚姻、拒絕經濟勞動的人,在溫暖的溶解、同理的撫慰後,原本畸零但不凡的靈魂從此熄滅,變成「一般人」。而持續反骨著的準哲人,可能用它破敗的一生拈起撼動時代的革命烽火,卻首先必須孤獨的堅強著,走過即使專業諮商也鞭長莫及,滿是屍骸的生命曠野。

看到「大眾幸福學」背後的預設,即便是聰慧自覺如鄧惠文醫師,在這樣的作品中也不能避免有其侷限。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狂好好看。對日文各種普及書都不是很有信心,不知道是日文翻譯過程中遺失邏輯的環節,還是普及書本身都寫成感性文。唯獨飲茶的哲普書又平實又詼諧又有含金量。

很像畫風誇張的日式漫畫,但做完文本分析,發現您娘親的劇情還真縝密。

我也很愛普及書。普及書本來就不為了取代原典,而是幫原典搭橋設棧,真要讀也不致於太快被門檻絆倒。這輩子下定決心不讀原典也無所謂,能多知道一點點康德一點點黑格爾,也是很好的談資不是嗎?我最愛這功能了。

哲學史真是百看不厭,雖然常常有很多哲普作家功力不夠,寫得太深奧或太膚淺。但只要那些泰山北斗們的名字一掛,隨便提幾個點都是精彩的,這是內建於哲學的性格:邏輯當武器,推翻前人的理論系統、創建自己的理論大廈,千古目標一致要追尋真理。

所以很像鋼鐵人隨著時間也會演進,砲彈或盔甲調整著升級,形成了智識的軍備競賽,論述的戰術螺旋。幾尊巨靈在人類上空毆鬥。輸了就墜落下來,凡人還是幫你立碑著書,感謝你曾經影響了一整個時代的(西方)人類。

悲哀但又萬幸的,好不容易走過兩千年的哲學,到我們躬逢其盛的現代,卻是滿目瘡痍,一片廢墟。後結構主義把最後一尊神.結構主義解構了,解構主義也把自己解構了。宛如哲學家一手摧毀了哲學這幢大山,拍拍屁股,揮揮衣袖,還引起整個人類知識界群起效尤,紛紛響應討伐權威的恐怖攻擊。

人類哲學再也沒有定於一尊的思想。在兩次大戰、發明核彈後,哲學也明白了定於一尊、尋求唯一真理背後的恐怖思維,順應著後結構的風潮,拒絕真理了。

竟然有一門學科是聰明的腦袋自己決定終結這一切的。維根斯坦以「語言遊戲」為哲學敲響喪鐘,布希亞還要說「時代已經結束在這,不會再出現新的主義!」來鞭屍。這不是很有希望嗎?

叛逆得銷融了自己,跟一個堵塞而淘氣的胰臟沒什麼兩樣。

哲學之死不足惜,至少我不在意。但書末作者提出「下一個時代可能的哲學」就有趣了。那是一個不必再勞動、工作,維持這個金錢流動的符號遊戲的世界,一份給「大量的餘暇」的哲學。這真的讓我差點淚下,對不起情緒轉折很大。我看到好多人、包含自己都困在這個輸送帶一樣輸送去上班勞動的世界,跟戰爭飢荒比當然好很多,但為什麼這會是常態、與唯一的選擇呢?上帝退位後,供奉起來不容置疑的,成了錢嗎?而且還只是剛好餬口的錢。

這個結尾讓我還得半夜續寫這篇文章,並默默把飲茶列為天才與我的知音。(媽的,尼特族才是哲學家,這點跟我想的一模一樣啊。)並且期待這份屬於我們,屬於新時代的哲學,能早日完工。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出茅廬的FBI探員被派去和惡名昭彰的食人魔漢尼拔碰面,試圖問出連續殺人犯「野牛比爾」的線索。在戒護森嚴的監牢裡,憑著柵欄下推來推去的餐盤傳遞資料。

優雅的罪犯漢尼拔在獄中無事可做的消遣,就是愚弄所有人。他只藉著幾句輕聲細語,就讓猥褻了菜鳥探員的獄友吞下舌頭自盡。

菜鳥史達琳憨膽和睿智兼具,與面前的人魔周旋。她的坦然自若,似乎博得漢尼拔稀有的信賴。然而隨著「野牛比爾」再次犯案,肉票生死未卜,又有高層搶功勞的權力鬥爭,偶爾也流露少女的暴躁。

時間緊迫的流逝裡,漢尼拔要史達琳拿她的故事交換。她逃離父親死後被送往的農場時,只騎著一匹馬。為什麼要逃呢?「現在妳是否會在半夜醒來?妳以為妳又聽見黑暗中的羊叫聲。」(213)沉默的羔羊這個重要的隱喻在此終於呼之欲出。

前半段的故事有點沉悶,人名好難記,節奏不強,難以代入。但書過了一半,野牛比爾再犯案,史達琳又去和漢尼拔碰面,簡直處處機鋒。作者用了很多力氣打造這個人魔慧黠又可怖的迷人形象,完全無法不對他印象深刻,甚至著迷。很多人對心理學有誤解或黑暗的聯想,恐怕也是從這本書開始的吧?

漢尼拔手無寸鐵,依然可以殺人於無形。所有接觸者都被提醒:不要激怒他。他和史達琳的關係,形成最強烈的張力。在無聊的時候,他要史達琳拿靈魂交換:人的過去,恐懼的記憶。最後,他仍特意寫一封信,提醒史達琳欠他的回答--你夢中的羔羊,現在沉默了嗎?

P.S. 皇冠出版的錯字很多,而且不要看前面的人物介紹,有爆雷= =!

y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